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73

第73章 汉族婚俗

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特别繁多。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民族,在婚俗方面不仅具有代表性,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其他民族。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画面。

送嫁妆

送嫁妆又称发奁。女儿出嫁女方要准备嫁妆,陪嫁的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有的人家送嫁妆丰厚,多者可达10余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新娘妆扮

新娘在喜日前夕要忙着打扮自己,用化装、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展现自己的外表之美。民间流行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上头又称上梳,在女子嫁前三日之内举行,仪式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开脸又称开面,在女子婚前一日进行,由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

布置洞房

新人在入住洞房之前,要对洞房精心布置一番。北方以剪纸(俗称喜花)最富情趣,图案有麒麟送子、凤戏牡丹、莲生贵子、龙凤呈祥等,使洞房更显得喜气融融。南方以刺绣最有特色,洞房里装有各种出嫁姑娘绣的香料荷包,赏心悦目,香气袭人,更增添洞房的喜气色彩。结婚前一天,在男家举行铺床仪式,被褥由有儿女双全的全福人缝做,禁止孕妇和寡妇参加。套被里要套红枣、楝枣、核桃,喜被一头敞口不缝,说是留作钻小孩的,喜被当中只引一道线。喜被四角放艾叶,寓意“爱”;放栗子、大枣、花生,叫“立子早、早立子”。

迎亲

新娘离开娘家,由喜娘背着上花轿,出门时新娘的嫂嫂不可以相送,由伴娘(未婚女子)撑起红伞护着新娘。上花轿前,新娘子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新郎迎亲,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娶。遇上别人家的花轿,不可以与他们碰头,要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拿张红毡子将花轿遮着,作为避邪之意。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这样说是为了图个吉利。花轿一到男家,有的地方有新娘跨火入门的习俗,把一只火盆放置轿门口,在旺火中撒上一把盐,盐在火中噼啪作响之际,伴娘牵着新娘下轿,跨过火盆,进入大门,俗谓这样可将一切煞气邪气全破除。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大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新娘入了洞房,仍蒙着盖头不露脸面,新郎为其揭盖头,众人这才一睹新娘芳容。

合卺

合卺就是新娘新郎共饮交杯酒,整个过程时间不长,但两位新人当着众人的面,手臂相交,腼腆的神情和喝酒时的拘谨,令人忍俊不禁。伴随着大家的哄笑和掌声,满杯酒下肚的当事人脸色红润,显露出娇羞和幸福,频频向在场的亲友们致谢,洞房里气氛热烈异常。

闹房

闹房就是闹洞房。婚日当晚喝过交杯酒,闹房即开始。民间有“三天无大小”之说,不论辈分大小尽可与新娘嬉闹。调笑的内容多与性有关,意在启发新人共赴爱河,欢度良宵。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在丈夫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或正月十六回娘家。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忌单数。娘家不能全收下,待新娘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

延伸阅读

洞房诗

洞房诗是流传于浙江温岭黄岩一带的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即在婚礼中由相、宾客、洞房客等人传唱和对唱的歌曲,通称“洞房经”。

出洞房金鸡报晓天要明,新人新郎要睡紧。我班朋友要关心,齐齐退出洞房门。三尺金地洞房间,新人新郎把门关。关了门落了栓,鸳鸯枕上笑连连。同心同德勤生产,荣华富贵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