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婚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因此往往隆重而盛大。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相应的礼俗文化也就很多。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的一切礼仪,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往往被排除在外。
最初的婚礼形式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逐步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人往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问名俗称“讨八字”、“请庚”、“探问”,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有的还要问三代以及官职等。女方把上述情况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媒人。这帖子称庚帖,男方接到庚帖,要请人推算占卜,称为“合八字”。历来对此有许多讲究,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都以干支相配,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以定亲;如果八字相克,则不可议婚。
纳吉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到了这一步,婚事已经大致确定下来。唐代,称为“报婚书”,宋代称“过细帖”、“插钗”,再后来又称为“传庚”,“定亲”、“换帖”,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男女双方还要换一次帖子,这次称为定帖,又称龙凤帖。延至近代,也就是“订婚”,男女双方一订婚,就要受伦理约束,不可随便解除婚约了。
纳征
纳征又称“纳成”、“纳币”,男家向女方送聘礼。到了后世,则称为下彩礼、放定。历来的聘礼里往往少不了茶叶,所以又称为“茶礼”。
请期
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男方送过聘礼之后,请人占卜求得一个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以征得女方同意。时至今日,举行结婚典礼的日期仍为民众所看重,往往要由男女双方再三磋商才能确定下来的。
亲迎
迎亲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亲迎礼是婚礼的核心。古代婚姻“六礼”中,前面五礼都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双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甚至包括婚姻当事人在内都并不知道,也不在场。只有到了亲迎,婚姻当事人要到场,双方家族中的大多数人也到场祝贺,一齐参与仪式过程。亲迎仪式是正式向大家宣布婚姻的成立,大家才承认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历来认为只有举行了亲迎,才算是正式结婚,否则是不算数的。从仪式程序上比较,前面五礼一般都较简短,而亲迎礼则十分繁复。有挂帐、催妆、拦门求利市钱红、撤谷豆、坐虚帐、走送、牵巾、挑盖头、参拜、交拜、饮交杯酒、合髻等程序。
延伸阅读
古代媒人称谓
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婚礼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哪个环节能离开媒人。
《诗经风伐柯》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来,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称做媒为“执柯”。
唐人传奇小说中记载,做媒者是一位老人,他是主管婚姻之神,故后世又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
唐代元
作《 传》,写张生与崔 相爱,经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杂剧《西厢记》。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