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49

第49章 围棋与象棋

围棋和中国象棋都起源于中国,都是策略性的游戏,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体育竞技活动。

今天,中国的围棋等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游戏中不仅有高深的棋技,更有诸多的人生禅理蕴含其中。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了解它多少呢?

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地区,覆盖世界范围。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上古时期尧帝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经常招惹祸端。尧帝为了使丹朱归善,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围棋。结果并不如愿,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把帝位禅让给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了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渐盛行。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国时,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南北朝时期,文人学士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唐宋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等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称为“棋待诏”,因棋艺一流,故有“国手”之称。唐代时,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

明清两代,围棋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以鲍一中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以程汝亮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以颜伦、李釜为冠的京师派。这时,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

象棋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游戏,也是每方六人。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象棋形制发生了改革,北周武帝还制订了《象经》。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宋代时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到了北宋末,象棋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帅1个,车、马、炮、象、仕各2个,卒5个。南宋时期,象棋已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延伸阅读

历史上的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是河南省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