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43

第43章 蒙古族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活动场面颇为壮观、红火,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中国蒙古族便迎来了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鲜艳的民族服装,草原骑手的英姿,美丽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们,构成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线。

那达慕的起源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过去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投掷、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其中,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被称为“男儿三艺”。

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赛马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项目包括: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射箭

射箭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在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延伸阅读

锡林郭勒大草原

在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号称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民族,向以“精骑善射”而闻名于世,每年的那达慕以锡林郭勒盟那达慕最具代表性。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辽阔草原上的河流”,位于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锡林郭勒草原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草原类型多样,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温带草原,也是中国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其中的白音锡勒草原是我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大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