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29

第29章 三月三,遍地歌舞欢

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节。在这个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少男少女多走出家门,相约出游。也正是因为此原因,一些民族的三月三,对于青年男女是很重要的日子。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风乍起,天气回暖,没有了寒冬的凛冽,有的是春的抚慰。这一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赶会,会上热闹非凡,商品琳琅满目,还有传统的赛马、射箭、舞蹈等活动。

三月三的传说

三月三的来历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氏。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相传女娲七天之内造出七种动物,按日排列为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为人日。按干支排序法,初七为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节也就是人日。纪念人日要吃“七宝羹”和“薰天”,“七宝羹”就是用七种菜做的菜肴,“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饼。另外还要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帐子上,以求吉利。

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根据道教传说,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人间百姓同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三月三这一天。

三月三习俗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故称三月三。

汉族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已在盛行。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壮族在三月三常常以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来庆祝,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因此又称“歌仙节”,又多在三月三来扫墓,蒸五色糯米饭。侗族在这一天多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因此又被称为“花炮节”。布依族在节日中要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把三月三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随后在广场上,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的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传说是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户户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举行篝火会,跳起舞蹈,竞相对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土家族的三月三,也是土家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延伸阅读

王羲之与上巳节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认为上巳节与王

之有关,源于那次有名的兰亭修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叫做“修”。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年过半百的王之和一些文人雅士会于景色秀丽的山阴兰亭,来庆祝一年一度的修风俗。参加这次风雅集会的风流人物,有名满天下的名士谢安,著名辞赋家孙绰,佛法精湛的高僧支遁,以及王之的子侄王献之、王涣之等42人,王

之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

”成为千古佳话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