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64

第64章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由此拉开维新变法的帷幕。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变法维新。

新政伊始遭抵制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守旧派荣禄等人对新政产生一种畏惧和厌恶情绪,从而对其持抵制态度。因此,变法伊始,当光绪帝的新政上谕如雪片般频频颁发的时候,守旧派一再推宕拖延,全力阻挠,致使新政无法推行,诏谕成为一纸空文。

支持者成陌路

维新变法刚开始时,洋务派对其倡导的活动,大都支持。可是,维新派并没有借此机会与洋务派结成亲密同盟,反而对洋务派的实权人物李鸿章予以排斥。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曾想捐银二千两,主动示好,结果维新派却以他声名不好为由,坚决拒绝。

维新派始终拒绝接受李鸿章的做法,使洋务派的一批实权人物逐渐远离变法中心,对变法采取“若即若离”的观望态度。当后来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渐激化、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的时候,他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维新派予以帮助和支持。

将慈禧推向对立派

与思想极端保守的顽固派不同,慈禧当时对变法持赞同态度。只要有利于她权势地位的巩固,她不会拒绝“变通”传统的统治模式。如果康有为等人当初能接受王照的建议,把“主张变法”的桂冠送给慈禧,后来的政变或许就不会发生,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也会得以排除。但由于康有为等人对光绪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因而极易受到光绪对慈禧不满情绪的感染,所以他们看不到慈禧对变法的赞同态度,甚至把她的赞同视为阻挠,把其看做“不可造就之物”,而坚决“扶此抑彼”,始终将慈禧排斥在变法之外。而他们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慈禧与维新派人士“势不两立”。

西太后训政,新政止

由于受到康有为的影响,光绪帝对自己周围的守旧大臣极为不满。随着军机大臣翁同龢等人屡遭斥责,君臣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1898年6月底,礼部官员王照应诏言事,请求礼部六堂官代递,遭拒绝,结果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光绪知道后,认为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决定把这六名堂官全部罢免。

事件发生后,在慈禧的授意下,直隶总督荣禄、庆亲王奕劻以及怀塔布、立山等人密谋策划,请慈禧太后出面“训政”,以终止新政。后来,慈禧获悉光绪帝将在西苑接见伊藤博文,她非常害怕光绪会聘请曾做过日本首相的伊藤为顾问官。因此,等杨崇伊的上疏一到,慈禧立即决定回宫“训政”。在伊藤博文觐见光绪帝的的第二天,慈禧即宣布训政,并下密令逮捕康有为、康广仁兄弟,后来又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此后,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的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新措施都被废止。

延伸阅读

袁世凯告密内幕

据袁世凯当年的幕僚、亲信张一麟所记,袁世凯当初告密,并非如他在《戊戌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而是慈禧的政变导致袁世凯告密。当时,对于袁世凯在北京被光绪帝封为侍郎一事,荣禄心存疑虑。因此,他去天津见袁世凯时,“令卫兵夹道罗列”。袁世凯从杨崇伊那里得知太后训政、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后,早就惴惴不安了。现在见荣禄摆出如此阵势,以为康有为已供出了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密谈兵变围园之事,心里非常害怕,于是将当时守旧派还不曾知道的杀荣禄、围园的密谋和盘托出,并“跪求荣为做主”。

西太后动手后,才接到袁世凯的告密,所以又下令抓谭嗣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