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63

第63章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的政令。“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满族服饰和汉族的服饰不同,满族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剃发易服,首试受阻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剃发易服,强制执行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引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延伸阅读

张春拒绝剃头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被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