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31

第31章 孩子创造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2009年,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一个正数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结果,也让人们看到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中国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却并不那么先进,原因就在于中国孩子创造力不足。

中国的孩子缺少想象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

在学校,孩子要做个好学生,其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得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但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孩子大脑从“知识的宝藏”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就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人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需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和生存能力,他们深知,要想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靠父母的庇护是不行的,只有让孩子在暴风雨中锻炼出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才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次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换言之,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不多;市场上饱和的人才,大学却培养出一大堆。

人们不否认中国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能力强。但美国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之活跃、创新能力之强,中国学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曾有美国大型投资公司从中国顶尖大学挑选了拔尖的学生到美国接受培训,但当这些人进入实际商业活动时,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中国教育不注重独立思考和能力的培养的弊端,虽然学生书读了不少,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去解决,在创新上更是弱项。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人们会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有人会认为,教育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阶梯;还有人会说,上了大学好当官;更有人讲,只有读书好才能有前途。至于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也早已熟知。但这一切真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进入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不论是新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还是新的管理意识的兴起,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专业化、职业化,而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人才战略的角度看,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有人将此比喻为“人才战争”。

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21世纪,教育的地平线也是人才的地平线,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实和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只有拥有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民族才有前行的动力,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富有活力,一个国家才能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的形态基本上有四种: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属于小范围教育,它的功能是如何取得成功。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建立自信心、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相连,它的功能是如何拥有未来。孩子从学校教育中主要是获取知识和技能,唯有此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将自己塑造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贯穿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中,但为什么在我们社会和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教育的浪潮中,孩子的创造力反而会被弱化呢?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教育变成了功利主义。所以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创造力,从源头上讲,家庭教育这一关就不及格。如上所谈,家庭教育的功能是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孩子创造力的源泉来自对生活的关心、对人们需要的关注、对社会进步的奉献。离开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多父母会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绞尽脑汁,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但他们却不让孩子去做一些所谓的生活小事,目的是让孩子一心一意读好书。而一个孩子优秀的品格往往就是从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中养成的,我们的父母却不在意这些小事,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是最大的本事。

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弊端也加深了家长们的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很难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熔炉,而变成了成为人上人的阶梯。试问,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结果会是如何?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出一个好学生甚至一个好人,但依笔者看来,这样的孩子未必会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