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42

第42章 传情达意的订婚食俗

中国民间婚俗,男女正式订婚之日男方必备聘礼。食物在聘礼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食物除了具有一般食物共有的食用价值之外,还都结合婚嫁的主题,含有某种吉祥寓意。

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合婚之后,如果觉得可以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就会选定一个好日子,带着男方去下聘礼。下聘礼也就是“六礼”中的纳征,这个仪式还可以被称为“过大礼”、“大聘”、“完聘”。在聘礼中包含了很多食礼和食俗。

以茶为聘礼

在中国,以茶为聘礼有着悠久的历史了,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引《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清末苏州民歌《拣茶叶女》中唱道:“茶叶如何可定亲,只缘茶树忌移根。阿奴尚未将受茶,可有郎来议结亲。”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所以就赋予其坚定的寓意,预示了女子一旦接受聘礼就应该像茶树一样坚定不移。同时,茶树也是常绿树,以茶行聘,不仅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而且意喻爱情的永世常青。

在中国很多地区的婚俗中,都会把茶叶当作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聘礼。拉祜族还有句民谚:“没有茶叶就不能算结婚。”在湘黔一带,男方向女方求婚叫“讨茶”,女方受聘叫“吃茶”或“受茶”,有的地方把聘礼叫“茶礼”。如某家女子已许于人时,则以“已受过人家的茶礼”来说明已订婚约。可见茶是民间婚姻聘礼中的主要礼品。

以鸡鹅为聘礼

古时,鸡、鹅是聘礼中的重要物品。聘礼用鸡、鹅,是与古代聘礼“纳吉”携雁到女家去确定婚约有关。《仪礼士昏礼》记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据说这是周公当年定下的规矩。清人秦蕙田撰《五礼通考》中说:“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关于聘礼用雁的取义,《白虎通嫁娶》中说:“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关于古礼里用雁,主要有这么几层含义:雁是随时令变化而迁徙的候鸟,顺乎阴阳往来并且遵时守信,这正符合丈夫对妻子的要求。同时雁总是雌雄阴阳成双成对的在一起,一生之中只配偶一次,夫妻双方不离不弃,用它取白头到老,忠贞不渝的寓意。又按“不违民时”的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原则,因性欲是生理上的冲动,到了青春期,则要男婚女嫁,倘若婚姻失时,性欲问题不能调节,则难免流于淫乱。只是后来,雁越来越难得,后世常常以鸡、鸭、鹅三禽代替雁。周代以前是按照等级分制用禽纳采,“卿执羊,大夫执雁,士执雉”。如今在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民间,仍有以鸡、鹅作聘礼。

老北京放大定时的食礼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是“放大定”,通常都在迎娶前两个月或一百天举行。放大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男家通知女家迎娶的吉期,故又谓之通信过礼。

在老北京,“放大定”所送礼物分为四种:一是衣料首饰类,包括衣料或者已经裁制好的衣服以及各种首饰。二是酒肉食品类,有双鹅、双坛子酒、羊腿、肘子以及各种蒸食,但是女方家里只能收一只鹅、一坛子酒,出于礼貌剩下的要送回男方家。三是面食类,有龙凤饼、水晶糕以及各种各样的喜点。四是干鲜果品类,包括四干果、四鲜果。四鲜果中有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禁止用梨,因为“离”和“梨”谐音,要避免夫妻“分离”。四干果包括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取“枣(早)生桂(贵)子”之意。

从上述订婚聘礼食俗中不难看出,中国人把对婚姻的重视都凝聚在了这些富有祝福和吉祥意义的食物中了。当食品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饮食文化才真正与其他文化产生交融。

少数民族订婚食俗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人订婚,女方收下订婚礼之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果女方将三次酒全收下,婚事便确定了。在哈尼族订婚习俗中,糯米饭和熟鸡蛋是必不可少的聘礼。纳西族订婚聘礼中少不了盐和糖,他们认为糖代表“山盟”,盐代表“海誓”,有了盐、糖,从此情深意, 绝无反悔。白族订婚时的聘礼被称作“鸡酒礼”,是由一瓶酒和一只公鸡组成的。侗族订婚所送的聘礼除了酒、猪肉之外,还要有酸鱼一条、二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