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41

第41章 祈福盼吉祥的祭灶节食俗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王”等,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崇拜的灶神和饮食之神,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言事的时间,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灶、吃灶糖和灶饼的风俗。

旧时,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祭灶习俗在中国也有着极深的影响。传说这位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腊月二十三这天,在民间又被称为“小年”。旧时,每家在这天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会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传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神要回天宫汇报人间的情况,到正月初一才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人们要为其送行。

历代祭灶食品的发展

祭灶的风俗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礼记

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祭灶礼就被列为五祀之一了。《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可见两千多年前就已有出现了祭灶习俗。

祭灶的食品,历代都有所变化。汉魏时期,祭灶多用黄羊,南北朝时期多用“豚酒”。到了宋代,人们开始使用米饵、鱼、猪头等食品。明清时代祭灶的食品由最初的荤食转变为了素食,民间开始盛行用一种叫做“灶糖”的食品祭灶。“灶糖”其实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麦芽糖,人们想利用麦芽糖的粘性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叫他有口难开,不能多嘴报告出家中的坏事,免生是非。

祭灶的饮食选择

祭灶时使用的供品,不需要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需用牛羊三牲,只要用一些麦芽糖制成的糖块即可,民间俗称这种食物为“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非常粘,现在统称麻糖。当地民间流传有“二十三,吃饧饭”的谚语。稍微讲究一点的人家,在供上糖瓜之余还会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除此以外,一些地方还有给灶王爷骑的神马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的食俗。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上香、送酒,还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在祭灶节这天,一些地区民间也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有些地方也有用“灶饼”祭灶的食俗,这种饼是由米发酵之后的精白面加上适量的碱做好的,里面包有柿饼、红糖、枣、大葱、丁香等配料,包好后擀成饼,放入柴灶里烙熟食用。家中的每个人都要吃一个饼,如果家人外出,返回时则一定要补吃,人们认为吃了这个饼会保佑人们来年不挨饿。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这些地区的人们喜欢把炒玉米用麦芽糖粘起来,然后再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老北京风俗民谣

旧时北京流传着一首民谣,用饮食习惯串起了春节前的各项准备活动,歌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可见,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要吃糖瓜的。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