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69

第69章 文可安邦

李世民於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馀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入宫宿直。太宗听朝之暇,常与学士们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终至有贞观之治,民间风俗质朴淳厚,百姓富足。

唐太宗以武定祸乱,与之出入者皆西北骁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生,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文可以安邦者也。胡三省说:“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而儒生的价值有多大?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顶不济,如五代时期的王虔朗,受王逵的指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符彦通去王号,王逵便嘉许他,一言胜数万精兵。

历代帝王中,以儒生身份而最终荣登大宝的,只有三人,刘秀、刘备和梁武帝萧衍。然,刘备、萧衍之功业,无法与刘秀比肩,因此,史家多盛称刘秀直有三代遗风。

秀才造反,自与英雄之起于草泽者有异。黄巢也是秀才造反,但他的菊花诗显然要比他的功业做得好。刘秀在“天下未定,战争方亟”之时,起用于革命贡献不大、但品行可嘉的卓茂,位在三公之右,司马光就大大赞扬了一番。及即位,每日朝罢,已是伴晚,又与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老父亲如此辛苦,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刘秀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刘秀以征伐济大业,然立国之初,并不用功臣而是起用文吏,这即防止了功臣居功自傲,又能使“君臣交尽其美”,终刘秀一生,没有发生诛杀或贬谪功臣的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不过是学了点样子,但总比建国之初,就拿功臣开刀要好得多。

刘秀也不是一律不用功臣,不过在众多战将中,他只用了三人而矣。李通是他妹夫,另当别论,另二人是邓禹和贾复。他们在交出兵权后,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而邓禹、贾复本来就是儒生出身,所以后来就大用了。象来歙、祭遵、寇恂、吴汉等人,皆出可为能吏、入可为大臣,祭遵还“少好经典”,但光武终不任将帅以宰辅,诸将也是安心做富家翁,刘秀得了好处也不忘他们,逢年过节还赏点东西,因此君臣之间就能交尽其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