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06

第6章 李广难封

三国时,李衡做丹阳太守,对琅邪王孙亮很不感冒。不但不感冒,还欺侮人家,“数以事侵琅邪王”。然而风水一转,孙亮竟然继位做了吴主。李衡怕得要死,想逃命去曹魏。妻子飞氏认为孙亮是个好人,又有名士风度,况且新做吴主,正想有所作为,终不会因为私嫌而杀人,劝李衡自守,表列前失,显求受罪。李衡听从妻子的建议。

公元258年,孙亮下诏说:“丹阳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司败。夫射钩、斩祛,在君为君,其遣(李)衡还郡,勿令自疑。”还给他加了官。

“射钩”指管仲与齐桓公的事,这个故事恐怕妇孺皆知了。“斩祛”是说,晋献公派太监披去杀蒲公子重耳,重耳跳墙逃跑,披只断下他的一块袖子。後来重耳回国争得王位,史称晋文公。他不计前嫌,与披谋商国事。

孙权这个小儿子有风度,“在君为君,”坐上君位就考虑为君的事,不因个人嫌隙介怀,这个心态极好。

已经有人提醒卫兵,站在面前的是来参加会议的列宁同志,但新兵坚持要看他的通行证。列宁表扬了这个忠於职守的战士。同样是“有眼无珠”,霸陵尉就没这等运气。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39年),李广与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各率部一万出击匈奴。结果是,除公孙贺没有遇到敌人外,其他三路皆与敌人遭遇,卫青大胜,而公孙敖与李广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自己也被俘,靠着过人的勇力和胆识,夺了匈奴白马小将的马,这才逃回来。依汉律,败军之将得处死,幸好汉武帝还有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补充规定,只要出得起钱,可免死罪,贬为庶人。于是,公孙敖和李广都被削职为民,公孙敖还被削去侯位。这样,李广就来到离长安不远的南山闲居,在那打了两年猎。

一次无聊,出门找朋友喝酒,还至霸陵亭,已是深夜。霸陵,是汉文帝陵寝,坐落在著名的白鹿原上。巧的是,霸陵尉那晚也喝得希里糊涂,于是大声喝斥李广,因为根据汉律,任何人不得随便在暗夜行动,否则一律治罪。随从说:“这是故李将军。”霸陵尉也是酒壮贼胆,“在职将军尚不得夜行,何况是故的。”硬是不让他过去。李广无奈,只得屈尊在野外露宿一夜。当李广重新起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杀之。”

李广身为将军,自然应该做将军本份的事。套一句俗话,常在江湖飘,哪能不得罪人。而李广竟因一点闲气,就直取人家的性命,其无量如此,自然也就无福消受“侯位”。古人说,小富由勤,大富靠命,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得封侯,一直是李广的心病,当年一同出来混的堂弟李蔡都官居丞相了,据李广自己说,李蔡的才能是远不及自己的,可他连个“侯”都没混上。因此就很恼火,这竟也成为李广悲情自杀的主因。李广为了达到封侯的目的,甚至找望气的先生看相,可见迷恋的程度。

公元119年,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本来汉武帝不准备让李广出马,一者因为年老,一者因为李广的运气实在不好,屡战屡败。李广软磨硬泡,终于泡来了个前将军,他也把这次行动看作是封侯的最后希望。

在这一点上,卫青是有私心的,把本来属于李广的前将军位置,调给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是想给公孙敖机会,好立功再封侯。可是这个目的最终也没达到,而被调为右将军的李广,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却偏偏又遇上迷路失期这档子事,按律还得贬为庶人。忙活了大半辈子,出身入死,血雨腥风,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思来想去,觉得没有出路,于是李广最终选择自杀。他自杀前说了一番话,不但搏得后人的无限同情,同时也给卫青安上迫害忠良的铁帽,沉冤至今。

按我的理解,李广的不得封侯与自杀,和他的个性有不可推卸的关系,此人心胸确实不够开阔。而司马迁的非凡笔力,又使后人悉数站在李广一边,进而去非难汉武帝与卫青。河南大学的王力群教授就说,是刘彻和卫青联手谋杀了李广,此未尝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南宋的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我同意黄震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