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52

第52章 谏的分寸

古代有谏,现代叫批评,无非让对方改过。东晋王导招集大家开会,王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王述正色说:“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王导改容谢之。

谏臣为了国家纲纪,有死谏,扶榇(抬着棺材)进言,抱定必死之决心,其气度现在人无法想象,开国以来,唯有老彭足可媲美。而以李世民之度量,尚动了肝火,要杀魏老头,可见谏臣之难当。

十六国之汉,刘殷为丞相,并不主张和领导硬顶,而是因事进规,所以补益甚多。汉主刘聪每与群臣议政事,刘殷无所是非。待大家走后,刘殷独留,为刘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刘聪总是听从他的意见。刘殷常告戒子孙说:“事君,要掌握讲话的时机(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何况皇帝!如果时机把握得好,其作用无异犯颜直谏,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

南朝之刘宋,高允好切谏,朝廷政策如有不对的地方,高允就来见皇帝。宋武帝刘骏经常屏退左右,单独接见他。或自朝至幕,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高允有时语或痛切,至刘骏听不下去,命人将他搀扶出去,然终善遇之。一次,有言事者言词激烈,刘骏看到奏章,对群臣说:“君、父一也。父有过,作儿子的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中规劝,而要回到家里再说呢,无非是不想让外人知道父亲的过失。至于事君,道理也是一样的。君王有过失,不能面陈,却上表显谏,想以彰显君王之短处,来证明自己之正直,这难道是忠臣之所为?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高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批评的话本来不好说,好朋友尚且要掂量,不当说的说了,不但自讨没趣,还丢了情份,何况面对君王呢。几谏的办法好,与事与身都有利。当然,批评也要批评得分寸,琐碎事就不要说了,徒然饶舌,还讨人嫌。“夫细过谬妄,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矣。”东晋桓玄,对属下进呈的公文,或一字不体,或片辞之谬,必加纠摘,以示聪明。做这种领导的部下真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