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12

第12章 刘裕放弃中原

历史学家会骂这是无稽之谈,而事实却真如标题所示。公元417年,刘裕攻克长安,后秦姚泓投降,国亡。同年11月,他的黄金搭档刘穆之病死。去,还是留,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刘裕本想留下来,经营西北,一统河山,但将士们常年军旅在外,想家了,“多不欲留”。而最终的决定因素却是刘穆之之死,刘裕担心“根本无托”,於是决意东归。东归的刘裕已经做好放弃中原的准备,所谓的揽辔尘清,他已不做这方面的念想。

当时的中原局面并不稳定,而留下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的,竟是十二岁的小毛孩刘义真。刘裕也让一帮老将文臣来辅佐他的儿子,可是这帮“辅政大臣”们又跟耗子似的,互相咬起来。内有著名的王猛之孙王镇恶,从後秦来奔,此人有才器,因为与老将沈田子争功,遂有瑕隙。《通鉴》这样说:“关中人素重王猛,(刘)裕之克长安,王镇恶功为多,由是南人皆忌之。”

刘裕离开之前,沈田子和傅弘之就告了密状:“王镇恶家在关中,怕此人会有异心,不可保信。”刘裕扔下一句没心肝的话,然后走人。他亲自挑起内讧的话是这么说的:“猛兽不如群狐。”於是内讧相继发生。先是沈田子杀了王镇恶,後王修杀了沈田子,刘义真听信馋言,复杀了王修。“(王)修既死,人情离骇,莫相统一,义真悉召外军入长安,闭门拒守,关中郡县悉降於夏。”

刘裕得知乱情,立即派朱龄石为全权代表,代镇长安。行前对朱龄石说:“你到长安后,让刘义真赶快动身南归。如果你认为关中守不住,和刘义真一起回来算了。”

司马光感慨地说:“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刘)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後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刘裕东归,王买德对夏王赫连勃勃做出了准确地军事分析:“关中形胜之地,而刘裕竟以幼子守之。刘裕所以匆忙东归,一定是惦记着篡位的事,没时间再来管中原。这是上天以关中赐我,机不可失。”赫连勃勃于是乘机南下关中,占领长安,公元418年即帝位于霸上。

而即使刘穆之不死,按北魏崔浩的分析,刘裕未必能统治得了中原。崔浩对拓拔嗣说:“刘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而关中民族成份复杂,风俗劲悍,刘裕想以统治南方的办法来打理北方,这样做无异是解衣包火、张网捕虎。虽留重兵驻守,但人情未洽,风俗不同,终究是别人嘴里的肥肉。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关中最终还是我们国家的。”后来的局面果如崔浩所料,427年,北魏灭夏,439年,拓拔嗣的儿子拓跋焘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