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10

第10章 刘备托孤

《三国志》这样记载刘备托孤:章武三年春( 公元223年),先主於白帝城永安宫病笃,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属以後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不出真心。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按当时蜀中形势,刘备一死,谁人能与诸葛亮抗衡?没有。只要诸葛亮有这份心思,蜀汉逃不出他的手掌心,这是很明白的事。我以为刘备此番话,真情百分百,就像当初他坚请诸葛先生出山一样。王夫之《读〈通鉴〉论》说:“诸葛公之感昭烈,岂仅以三分鼎足之数语哉。神气之间,有不言而相喻者在也。”他们君臣之间,是心有灵犀的,何必虚情假意。而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先主的托孤遗言,也必定会为之尽忠尽节,因为先主待之国士,而按诸葛先生的人品学问,亦必以国士报之。

而关于刘备的托孤,我找到三位也是乱世人物,极与之相似。

北齐显祖高洋嗜酒成疾,不复能食,自知不能久,谓李后曰:“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怜正道(高洋的儿子高殷,字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又对弟弟高演说:“夺则任汝,慎勿杀也。”高演识度沈敏,少居台阁,明习吏事,显祖知道没人能抗衡得了他,於是转而告诫他别滥杀无辜。公元560年,高演发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还是不顾兄长嘱托杀了废帝高殷。而齐肃宗高演外出打猎摔伤,将死,干脆把位子传给弟弟高湛,并与之书曰:“百年(高演的儿子)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效前人也。”前人不就指高演自己嘛。高湛于公元561年继位,时隔三年之后,还是将十四岁的侄子高百年给杀了,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五代十国时,前蜀皇帝王建将死,召大臣入寝殿告之曰:“太子仁弱,朕不能违诸公之请,逾次而立之,若其不堪大业,可置诸别宫,幸勿杀之,但王氏子弟,诸公择而辅之。”谁说王建这话就是假的。

因此,我认为,离乱之际,有自知之明的刘备,托孤如此,也是情出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