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10851300000038

第38章 学到知识后要应用到生活中去

“家训”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修身利行,秋实也。

——《颜氏家训》

“释义”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学家教”

学习知识,应该有所得,有听取,更要注意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一个浅显的道理是,父母让孩子接受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所以,让孩子从小树立运用知识、提升自我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才能避免空谈,避免与社会生活脱节。而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则是让他们变得更聪明、做事更有条理的重要手段。

1.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性格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要读书,我们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生活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许多父母和孩子为了获得高学历、考上大学而读书,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过于功利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学以致用”,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

孩子随着年龄不断成长和进步,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有的孩子不但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还在生活中懂得如何运用、在待人处世的时候善于把握分寸;而有的孩子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把自己变成了书本的奴隶。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仅仅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那就变成坏事了。

在这里,父母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思考,学会运用。“知易行难”,有时候掌握书本知识很容易,但是真正理解它们,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却是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学以致用”的三个层次。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了基本概念、原理后,能够举一反三,熟练解答练习或考试题目。这主要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大家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学习好”,孩子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往往能取得好成绩。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不仅仅用学到的知识应对作业、考试,还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用数学知识帮助妈妈算账,用语文知识帮邻居小弟弟识字……孩子在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形式。

第三种情况是孩子会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入的思考,能够从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者纠正知识中错误的地方。孩子有了这种努力和尝试,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读书不注意消化,学到知识以后不会灵活应用,常常让父母焦虑万分。比如,学了语文不会写文章,学了数学不会计算,学了珠算口诀拨不动算盘,学了物理、化学不会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这种情形反映出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误区,与接受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改变上面这种情形,其实并非困难的事情,父母要引导孩子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而不思”的毛病,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孩子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以及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不但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还能让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孩子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就从根本上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如何处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将来孩子走向社会以后,就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把事情办好。

《三国演义》中,马谡从小熟读兵书,各种条文记得滚瓜烂熟,常常以此为骄傲。但是,现实生活容不得一点空虚的东西,马谡丢失了街亭,就是只会学习不会运用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孩子背起课文来眉飞色舞,如果不能与实际结合,就不能算真正学懂了。所以,父母用从小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性格,让他们懂得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将来才能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而不至于碰钉子,出大漏子,甚至一世无成。

2.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劳动在人类进化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语言的产生、上下肢的分工、思想的诞生,都离不开双手的劳动。目前,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大多是课堂上的间接知识学习,实际动手的情况比较少。所以,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的知识。

国际著名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不宜接受正规的学校式教育方式,因为他们是在自由游戏中得到教育。这一观点,与我们熟知的“心灵手巧”是一致的。生活中,一些孩子只把书本知识学好了,但是懒得动手,过于依赖父母,甚至自己能做的事也推给父母或他人去做,结果出现了操作能力差的情形,反过来又影响到智力发展。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相反,父母要引导孩子多动手,才能让他们早日养成学以致用的性格。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开发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良好性格。道理很简单,一个喜欢动手做事的孩子会主动接受挑战,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思考,耐心解决问题,认真把事情做好。这样一来,孩子就逐步建立起善于做事、成事的必备品质。

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发生了浓厚兴趣,喜欢接受挑战,那么对学习也会产生热情,而不是把它看作一种负担。而在学到知识以后,孩子会自觉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爱迪生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他的巨大成就都是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取得的。有一天,爱迪生在试验电话的时候,忽然发现送话器里的碳质薄膜会随着声音的颤动而震动。于是,他马上找来一根细钢针,把一头固定在碳质薄膜上,让钢针尖接触手指。做好一切,爱迪生开始对着送话器讲话,果然,钢针尖震动起来了。

看到这种情形,爱迪生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如果把声音的颤动变成机械的震动,那就一定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反过来,假如让针尖带动薄膜重新震动,也就一定能发出原先的声音。

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实验,让爱迪生萌发了发明“留声的机器”这一想法。此后,他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给人们带来了一架会说话的机器,并在当时轰动了美国,传遍了全世界。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动手去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才能让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根本方法,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专家建议”

1.培养孩子良好的动手习惯,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会养成务实、勤劳的个性,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就能有效避免空谈、教条的弊端。这样一来,孩子学到书本知识以后,就能积极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2.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早已经过时了。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现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深刻地理解所处的时代,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当孩子学会拥抱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学习上积极主动起来,并且会努力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