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10851300000036

第36章 学习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

“家训”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颜氏家训》

“释义”

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可运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骂,确实是有因为这些原因。

“学家教”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吗,都不是,是从实践中来的。毛泽东这些掷地有声的训诫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意义,父母必须明确,孩子学习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必须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

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显然比单纯从书本上学习间接经验要更容易理解。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增强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真可谓一箭双雕。

1.帮助孩子从实践中体验所学的知识

孩子学到知识,都喜欢在父母面前炫耀。其实,父母不能仅仅夸奖孩子,更要善于帮助他们从实践中体验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孩子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明明放学回到家里,告诉妈妈今天学习乘法运算了。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就对明明说:“小明,刚才妈妈在超市里买了三袋巧克力,每袋8块钱。你帮妈妈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啊?”

明明听了兴趣十足,走过来认真地说:“好啊,让我给你用乘法算一下。”说完,明明仰起头叨念起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我知道了,花了二十四块钱!”

“恩,不错。小明真聪明。”妈妈高兴地说,“来,今天妈妈再做一个菜,好好犒劳犒劳你!”

母子二人边说话,边复习孩子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既增进了感情,又强化了学习效果,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人们知道某件事,学到某些东西时,都喜欢在人前“卖弄”,孩子也有这种心理。所以,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卖弄”的机会,让他们认真地演示一下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或者检验一下孩子学习的效果。孩子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体验,往往能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孩子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将来应用到生活中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自己。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他们把知识应用大生活中去的自觉性。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样做还能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比那种死读书的做法要高明许多。当孩子学会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去主动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时,他们就已经学会了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理解各种文字符号。试想一下,孩子能够把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主动、自然地学习知识,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在这里,实际上给父母朋友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把学习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行动步骤:

第一,父母要掌握孩子的学习课程安排,对各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有一定了解。

比如,孩子学习长度计量单位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孩子体会常用计量单位的概念。以“厘米”为例,父母可以找一个10厘米长的筷子,让孩子拿在手里,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可以让他举例,生活中什么东西可能是1厘米长的?哪些东西是50厘米长的?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直接的生活经验,在考试的时候就能有切实的体验。

第二,父母要制造情境,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就象上面明明接受妈妈的数字计算一样,父母要帮助孩子把知识与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通常道理,再去深入理解课本上的数量、逻辑关系。

2.引导孩子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经历了切身的体会,才能有深刻的认识。此外,放下书本,走向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学习”更重要的主题。

为此,父母要引导孩子以开放的心态与身边的人交往,学会从生活实践中累积经验、增长才干。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扁鹊和李时珍的经历中获得启发、加以借鉴。

扁鹊生活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初年,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和两个徒弟路过虢国,恰好虢国的太子“死”了。当时,京城里一片忙乱。扁鹊找到了太子的从属官中庶子,详细地询问了太子发病的情况和“死亡”的时间,根据经验判断,他知道太子实际实际上是假死,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休克”。于是,他毛遂自荐,请求医治太子。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一听亲自跑来迎接扁鹊。扁鹊经过认真诊断,果然和自己的判断一样,于是急忙进行抢救。过了一会儿,太子终于“活”了,接着扁鹊又开好了二十天的汤药,让太子保养。

扁鹊没有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根据实践经验加以判断,最终挽救了病人的性命。从中不难看出,根据生活实际情况采取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则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明代的李时珍也是从实践中得到真知的榜样。他跟父亲学医后读了不少医书,但是后来发现书中有许多错误。于是,李时珍背着背篓、扛着锨头,上山采药,从大自然里汲取营养,从药农、樵夫、渔翁、猎人等劳动人民身上汲取智慧。经过日积月累,李时珍学到了医药书上没有的宝贵知识。凭借这一点,他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症,解除了许多人的痛苦。此外,李时珍还根据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了《本草纲目》,对以前本草里的错误一一作了订正。

扁鹊和李时珍的真知灼见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大自然、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他们没有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投身社会生活中,向他人请教、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最终成为医学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可否认,接受学校教育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经阶段,但是在越来越强调书本知识的同时,父母更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会从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直接经验。事实上,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天地宽广,这里有无穷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本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让孩子早日明白跳出小书斋、走向人生广阔夭地的道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高分低能”;一些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孩子缺乏实践能力,缺乏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本领,已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进步。一个人无论在学校里学习多少知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了。

学习家教,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问题,比如让孩子考个高分,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学习问题上,父母更应该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掌握生存的本领。

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孩子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认为:“在学习上,比书本更重要的是向企业学、向市场学、向专家学,在实战中动态地学习,才能把握鲜活的、内在的、关键的、管有的东西。”向书本以外的实际事物学习,在实践中动态地学习,这是对“从实践中学习”很好的概括和说明。走出校园,迈进社会,只是万里长征中很小的步伐,孩子还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才能创造成功的人生。

“专家建议”

1.父母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体验课堂知识的内容。

从学习效果来看,让孩子贴近生活情境能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如果孩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善于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充分展示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孩子的实践精神。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在科学和历史上有大贡献的人,都是极重实践的,正是实践让他们写出了名垂青史的文章,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孩子接受十几年的教育,如果缺乏实践精神,很容易在小书斋中迷失自我,缺乏在社会生活中的进取心态,最终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