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20

第20章 教孩子学会致歉一句“对不起”,温暖一颗心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如果我错了,你们会让我道歉。

那,如果你们错了呢?难道不应该向我道歉吗?

如果要投票选出这个世界上最难说出口的一句话,“对不起”恐怕就是众望所归的“赢家”之一。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要正视自己“犯了错误”,尤其还要当着他人的面承认这一点,不仅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对不起”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用语——当你在拥挤的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不小心踩上了旁边人的脚,我们需要一句“对不起”来安慰别人,宽慰自己。这三个字更是对自己、对他人的重新认识: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需要通过“对不起”来表达对别人的歉意,来正视自己的错误。孩子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说“对不起”是他们成长的一堂必修课。

昨天中午,我去幼儿园接小本放学回家,却被幼儿园的老师凯瑟琳叫住了。还没等凯瑟琳开口跟我解释,看着小本耷拉着的脑袋,我就知道这个小家伙又惹事了。

其实事情并不大。每天临近中午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孩子们发一点曲奇饼干,一般来说每个孩子不超过三块——这个美好的时间被孩子们称为零嘴时间——这些沾满了干果的零食能给玩一上午的孩子补充一点能量,当然这也符合现在倡导的“少食多餐”的营养原则。小本就在零嘴时间的时候,因为自己曲奇饼干不够吃,老师那边又没有多余的点心,所以他索性就从亚历克斯的盘子里拿了他剩下的一块,准确地说是“抢”了一块,吃了起来。亚历克斯这下不干了,但他知道小本是班里最高的孩子,自己动手肯定吃亏,所以就哼哼唧唧地闹腾起来。

老师凯瑟琳面对委屈的亚历克斯和吃得正欢的小本,只能出面干预:她希望小本可以给亚历克斯道歉,说声“对不起”,告诉他“自己并不是有意抢,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吃,看到亚历克斯吃不完,所以才会拿的”。凯瑟琳希望小本能解释一下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学会使用“对不起”来解决问题。

就这么一点小事儿:亚历克斯觉得属于自己的零食被抢夺了,小本又坚决不肯道歉,站在那里跟个“小革命家”一样,决不低头。无论凯瑟琳怎么劝导,甚至还用了三分钟的“因错误而受罚(time-out)”,把小本叫到一边冷静劝导了一番,也不见任何效果。亚历克斯从委屈变成气愤,可越是这样,小本就越不肯低头。这种事情发生在小本的身上,我们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他发育得好,别的孩子吃饭要哄,他基本都是抢来的;小本呢,又是一个个性特别强的孩子,自尊、独立、倔强,让他道歉,还是为了点心,那算是甭想了。

回家之后,妈妈艾米看着依然吃得下午饭的小本,一脸无奈。这个孩子跟妈妈都经常倔强地不肯低头,就更不要说跟比自己矮半头的亚历克斯认错了。

“为什么不向亚历克斯认错啊?你想吃曲奇饼干,应该先问问亚历克斯可以不可以。他是你的好朋友,你跟他说自己没吃饱,我想,他会分享给你的。”

艾米一番好言相劝,却丝毫没有能打动吃得正酣的小本。小本抬头看了一眼妈妈,又醉心于面前的午餐盘了。

“爸爸都不跟我说‘对不起’,我也不说。”

小本嘴里塞得满满的,嘟嘟囔囔地回答说。

“以后嘴巴里有吃的,就先不要说话。等吃完了嘴里的东西,再跟妈妈讲话,好吗?”

艾米把叉子从小本手里拿下来,她对孩子的餐桌礼仪要求真是不低。

小本咽下嘴里的土豆泥,看着妈妈,严肃地说:

“爸爸,爸爸他上周末本来答应带我去买故事书的,他没有。他没有跟我说对不起。因为这个,我最近一直都不开心。”

“因为爸爸不道歉,所以我也不道歉。”小本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解释道。

艾米豁然明白了小本的意思和逻辑:上周末爸爸杰森本来要带小本出去,但是因为公司客户突然的一个电话,原先的计划全部被改变了——爸爸一个人坐在书房整整一个下午,他在加班;小本一个人在家玩了一下午的火车模型。杰森并不总是这样,他尽量把工作在公司做完再回家,但也难免偶尔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电话,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搭进去了。小本也没有办法,知道爸爸是在工作,所以他没有打扰爸爸,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玩耍。

小本不时地看看爸爸,看看爸爸是不是完成了工作,看看爸爸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静静地观察着他。一个下午,小本都没有打扰爸爸,当天晚饭的时候,妈妈还因为小本的懂事表扬了他。可是,仔细想想,原来小本是在安静地等着爸爸给他一个交代,一个答复,一个道歉。小本用一下午的安静等待并没能换来他期望中爸爸抱起他、说声“对不起”的场景。艾米突然觉得自己的小本有点委屈,这些日子他一直都很低沉,不爱说话,原来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爸爸欠他的“对不起”。

于是,小本学会了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学会了不用道歉,学会了用这样“不回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晚上,爸爸杰森带着一套故事书和一袋曲奇饼干回家了。他抱起正在摆放晚饭餐具的小本,看着小本,说:

“对不起,亲爱的小本。上个周日,爸爸没能如约带你出去买故事书。更重要的是,爸爸没有及时跟你道歉,爸爸做错了。现在,跟你说一声‘对不起’,你觉得晚吗?”

小本先点点头,再摇摇头:“还可以吧。”

“那你可以接受爸爸的道歉吗?你看,爸爸把书给你买回来了,晚上我们就开始读这本书,好吗?”

小本看着爸爸,点点头,很期待睡前的、属于他和爸爸的阅读时间。

“还有曲奇饼干!”小本心领神会地把这袋饼干装进了自己的小书包。

第二天,小本送给亚历克斯一袋曲奇饼干,扭扭捏捏地好不容易从嘴巴里挤出一个单词——“对不起(Sorry)”。

看到小本已经尽力了,老师凯瑟琳希望他能再努力一下,解释清楚,哪怕只是多两个字而已。

“对不起。你吃我带的曲奇饼干吧。”

这是小本尽最大努力的结果,虽然只有几个简单的单词,但是包含了最重要的“对不起”,妈妈艾米和老师凯瑟琳已经非常欣慰了。

亚历克斯还是小本的好朋友,他们还是会共同分享一袋曲奇饼干。

爸爸杰森的道歉是一剂良药,治愈的不单是他与小本之间的“情感伤口”,还有小本与亚历克斯之间的小摩擦。

小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对爸爸,对妈妈,对老师,对身边接触到的大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崇拜感。“爸爸好博学啊!他能解答所有我不知道的问题!”“妈妈好能干啊!她能做出来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老师好厉害啊!她能教我们唱歌跳舞!”孩子对家长的感情是无条件的信任:家长无需在孩子面前表现得那么无懈可击,因为即使爸爸妈妈有缺点、会犯错,孩子对他们的爱也不会减少一点点,反而会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更加亲切。

父母因为自己的“小失误”给孩子致歉是有技巧的,老师凯瑟琳给大家介绍了四个跟孩子说“对不起”的小秘方——我们一起来学习!

Tip 1:直截了当地说声“对不起”。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能直接跟别人说声“对不起”,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先学会使用这种“直截了当”的道歉方式。因为你选择什么方式,孩子就会选择什么方式。爸爸杰森没能跟小本道歉,那么小本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使用“对不起”。有的时候,爸爸妈妈忘记道歉,可能是因为过于忙碌——那么观察观察你的孩子,看看他是不是被一种淡淡的“忧伤”所笼罩。如果“是”,那么他就是在等待你的一句“对不起”。

Tip 2:做一个会说“对不起”的爸爸妈妈。

面子很重要?那,是不是比孩子对你的信任更加重要?如果不是,那么请你犯了错误就跟孩子说声“对不起”吧。每个人都会犯错,要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那么爸爸妈妈就要会使用这句话!一个宽容的、亲切的爸爸比一个没有缺点的爸爸,要有魅力得多!

Tip:为自己的失约和没有兑现诺言而道歉。

为了能获得片刻的清静,爸爸妈妈经常会不假思索地答应孩子很多事情,想都不想地答应,答应他周末一起外出,答应他假期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答应他下回给他买这个、买那个。爸爸妈妈也许说完就忘记了,但是孩子会清楚地记得你许下的每一个诺言——因为那是他所有的期待。就算是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实现,也要给自己的失约致歉。

Tip 4:感谢他的原谅吧!

孩子有权利原谅你,也有权利不理睬你的“对不起”。孩子是敏感的,是有思想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他们比爸爸妈妈想象中的要更懂事,更会体谅人,所以谢谢孩子对你的原谅是父母应该表达的。在这一来一往之中,他才能逐渐培养起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我们一般都认为,孩子不会道歉,或者拒绝道歉,是因为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是,孩子拒绝道歉的原因是相对复杂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是非观尚未形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同理心——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还没有开始形成。

老师凯瑟琳这样向艾米、亚历克斯的爸爸,还有我们,解释为什么对孩子而言,“对不起”是如此的难以说出口。

孩子的各种自我感知力是在不同年龄段发育的。比如,“自尊”、“骄傲”、“自豪”,这一类正面的自我感觉发育得相对较早。一般而言,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小本就是一个典型,他自尊、独立。

而孩子在五六岁之前,他的同理心还没有完全发育,他们很少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别人的感受。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恰恰是诚恳道歉的基础。孩子在小学阶段,差不多七八岁的时候,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自己的伤害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道歉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小本呢,也就四岁,他考虑别人感受的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对人说出“对不起”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犯了错。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还比较有限,还不能接受事物、人物都是立体的。小本会觉得,承认自己犯错了,就等于说自己是一个坏孩子——犯错了,就是坏孩子。所以,小本的不听劝,可以理解成是孩子保全自己“自尊”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并不一定正确。

儿童心理第十九课:教会他说“对不起”

道歉是一项非常卓越的语言和社交工具,掌握道歉这项技能更是所有儿童都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相比其他的礼貌用语(“谢谢”,“请”)在日常对话中的频繁出现,例如父母常常会教小朋友在得到别人的食物和帮助时说“谢谢”,道歉出现的频率更低,而能够明确教小朋友说“对不起”的情境很模糊也相对不稳定,再加上道歉本身就包含了复杂的需要理解他人立场的认知过程,所以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尼尼奥(Ninio)和斯诺(Snow)在1996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两岁之前,只有不到20%的儿童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道歉的语言和行为。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儿童语言发展专家理查德(Richard Ely)和他的同事在一项观察实验中对一到六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下与父母交流中出现的道歉行为进行了研究。经过对儿童和父母语言的深度解码,他们发现28%的儿童道歉是在家长的直接引导下发生的。例如,爸爸妈妈直接告诉小朋友“赶紧跟叔叔说对不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家长对儿童逐渐成长的社会、认知和语言能力的了解和认同,他们开始把孩子看成更加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和社会角色,从而使用更含蓄的方式引导他们在合适的场合进行道歉。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道歉”的直接引导会逐渐转换为间接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中,家长向孩子道歉的频率大大高于孩子向他人的道歉频率。理查德认为这反映了孩子在“道歉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和身先士卒的示范行为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当孩子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向孩子的道歉是他们在向孩子示范演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貌行为,让他们形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用合适的道歉用语表达这种歉意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孩子说,“妈妈,你忘记把这块积木放进篮子里了”。妈妈如果回答“对不起,这的确是我的错,我应该用完积木就放进篮子里的”,那么,通过这样的情景,妈妈不仅向孩子道了歉,而且还利用情景教会了孩子如何进行道歉。其次,在家长向孩子道歉的过程中,家长向孩子传达的是一种体验的共情,把孩子放在一个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的位置上,这样便强化了孩子与家长在情感上的联接。

与此同时,在此研究中,理查德和他的同事还发现家长和孩子在实验观察中道歉行为的出现频率和表达模式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家庭交流模式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家庭成员的交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道歉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常规,那在遇到需要道歉的情况时,这种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在其他家庭中,这样的规矩没有形成,儿童对道歉行为的习得就较为困难。因此,如果家长能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为自己的失误给孩子真诚地道歉,让其他的家庭成员都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才能真正学会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