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21

第21章 批评孩子的方法过度的责骂会让他感到绝望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总是翻“旧账”,之前我犯的错误,你们已经批评过我了。

爸爸妈妈,你们的过度责骂会让我很绝望的。

难道我在你们眼里真的一个优点都没有吗?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家长批评也是应该的,可是常见的批评,有的时候就会演变成爸爸妈妈的过度责骂——没事就翻出来上个月的旧账,给孩子扣上一个“不乖”的大帽子。孩子眼泪流得越发的不服气:“以前的错误不是已经惩罚过了嘛!”“我做错了一次,为什么就说我不好!”孩子反驳得理直气壮,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的狡辩。于是,简单的批评教育就扩大为家庭战争,父母越来越失控,说到什么都来气,孩子越来越执拗,坚决不肯低头认错。

下午,艾米抱着小本在家里看《卡由》。两人正开心得手舞足蹈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母子的享受。敲门的是他们的邻居劳拉——她和艾米一样也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不过她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埃里克今年八岁,正在社区的公立小学就读二年级。

艾米一开门就被劳拉刚哭过的样子震住了,泪水已经把她的妆容弄花了,还没等艾米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劳拉就直接开口问道:

“艾米,打扰你们了,看见我们的埃里克了吗?”

“没有啊,我和小本在家,埃里克没有来过。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你怎么哭成这个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艾米一脸疑惑地看着劳拉,虽然她不知道劳拉家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母亲,直觉告诉她,埃里克肯定和妈妈劳拉大干了一场。

“埃里克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下午回来我训了他两句,他却跟我顶嘴。我们越吵越凶,埃里克索性摔门出去了。我本以为他就是在院子里打打球,消消气,但是都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没有回家。我现在到处找他。”

劳拉着急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疼。

艾米抱起小本:“愿意跟妈妈一起去找找埃里克吗?”

小本点点头。艾米抱起小本就和劳拉出了门,一起在社区里寻找着埃里克。

最终,在距离家十个街区(blog)的社区篮球场,他们找到了正在用篮球发泄自己不满的埃里克。他把篮球狠狠地砸向篮板,眼角还挂着带温度的泪珠。

埃里克是社区妈妈们下午茶时经常讨论的话题,很多妈妈叫他“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孩子”。他性格刚烈,虽然人小,但是脾气很大,经常和妈妈劳拉吵架。不开心的时候会摔东西,有的时候还会一脚把足球踢穿邻居家窗户的玻璃。这个“麻烦孩子”让邻居们都很头疼,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跟埃里克在一起,一起玩吧,怕一起闯祸,不一起玩吧,怕不小心和埃里克起争执。

每个人家都有窗帘,有的人家会在阳光明媚时打开它透透气,有的人家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掀起它——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社区闲来无事的妈妈们经常面对着劳拉家传出的吵架声和很少撩起的窗帘幻想一番,浮想联翩,一个看似温柔贤惠的妈妈被自己叛逆的孩子气得全身发抖。劳拉拿埃里克一点办法都没有。妈妈们没事八卦起来,有时会嘲笑这个管不住自己孩子的妈妈——住在一个高档的社区,却没有办法把孩子教育得有礼有节。艾米倒是很理解劳拉,因为自己的小本多少也有一点倔强。艾米也经常给自己打预防针,怕她的孩子有一天情绪失控地变成跟妈妈对着干的埃里克。

不知道哪个邻居“多事”,一通电话请来社区的社工前来干预。社工还没来,几位热心的邻里争先恐后地安慰起劳拉来,有的邻居看到这家人下午闹腾成这样,觉得劳拉肯定没什么心情做晚饭了,于是回家多做了一份晚饭给她端来。

艾米拉着小本,绕过热闹的人群,走到埃里克的身旁,拍拍他的肩膀说:“埃里克,今天怎么和妈妈吵架了?是因为学校的事情吗?”艾米抚摸着埃里克的后背,表情里充满了关切。

“嗯。”埃里克点点头。

“然后你就和妈妈吵架了?”埃里克的胳膊擦伤了,艾米一边帮他处理皮外伤,一边继续着他们的对话。

“她说我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她说我总是给他惹麻烦,她对我很不耐烦。”埃里克没有说一个“妈妈”,一直用“她”来做指代。

“然后你就摔门出去了?你知道嘛,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的。”艾米试图让埃里克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她骂我!她一点都不喜欢我!她还说我上个月我在学校打架的事情,那件事情我已经受过惩罚了,她还说!不停地说!”埃里克才八岁,但是他说话还挺有逻辑的——以前犯过的错误,已经受到了惩罚,就不应该再被妈妈拿出来说。

“不要这样说妈妈,妈妈是爱你的,她也只是一时的生气。”此时,艾米特别理解埃里克。一遍遍地翻旧账,没事就被扣上一个“麻烦制造者”的帽子,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

小本伸出小手,帮埃里克抹去脸上的泪水。虽然小本还小,但是他很明白埃里克和劳拉阿姨刚才生气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气”。

“面对埃里克,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的脾气大,他的脾气更大。”劳拉也很伤心。事情不能听一面,艾米也打算听听劳拉说的另一面。

“他每次都这样,每次都跟我大吵大闹,扯着嗓子嚷嚷。我想教育他,可是他不但不领情,反而冲我大呼小叫。”天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美国的社工并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不近人情——伸手就把孩子抱走,之后寄来一张起诉母亲的上庭通知单。了解了情况,社工决定先和妈妈劳拉谈谈。

“你批评儿子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情绪过激?”社工问得很尖锐,直奔主题。

“哪一个妈妈听到老师说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打架能冷静?”劳拉显然又激动了。

“因错误而受罚(time-out),把孩子带到一边,冷静一会儿,进行惩罚的教育策略,你知道吗?”社工对劳拉的情绪并不关注,他们只关心劳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你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吗?这不仅用于适度批评孩子,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能防止家长情绪的失控。家长批评孩子是很常见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是你想怎样责骂都可以的。”社工摆出教育人的样子,有点像军训时候的政委,高中时候的教务主任。

“孩子之间打闹是很正常的,埃里克动手虽然是他不对,但是也不能给孩子戴上‘麻烦制造者’的帽子,孩子的错误,一项是一项,一码归一码,家长不能随便下任何结论。如果你认为他是一个到处惹祸的孩子,那么下次他再犯错误,他就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对,我就是个小坏蛋’。孩子的错误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才是合理的。”社工真的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

“我想,你应该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带着很激动的口吻和孩子说话,那么,你怎么能期待孩子用非常理智的态度来面对你的责问?如果你觉得自己热血上涌,那么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谈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很大程度上缓和你和埃里克的关系。

“无论是给孩子扣个大帽子、错贴一个标签,还是带着激动的情绪教训孩子,这些都属于过度责骂孩子的范畴,是不应该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绝望。

“我们建议你,有时间可以参加针对情绪管理的训练。”社工动真格的,要让劳拉参加情绪管理课程。

当然,埃里克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社工没有扔下自己的名片、告诉他“有需要给我打电话”就走,而是对他说妈妈劳拉为他付出了很多。亲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劳拉的情绪容易激动不全是她的问题,埃里克一样有着自己的问题,依然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社工给劳拉和她的丈夫一起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主旨是训练埃里克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埃里克想摔东西就摔,听妈妈责问就闹,不开心了就夺门而出。这些行为对于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来说,真的算是有点“过分”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埃里克的爸爸经常出差在外,很少有机会和孩子共享亲子时间,所以埃里克从小就受到妈妈劳拉过多的呵护。久而久之,埃里克养成了“怎么舒服怎么来”的习惯,一旦让他不舒服,他就大爆发,而且每一次的大爆发都很具有破坏性。

走在巴黎时装T台上的模特都会告诉你,如果你想要穿着很端庄、很好看,那你必然穿得不会太舒服。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行为规范、举止端庄,那你必然不能让他高兴怎样就怎样。

这是一枚硬币的正面,那这枚硬币的反面又是什么?

硬币的反面是针对家长的,当孩子出现了负面行为,问责孩子是有限度的,过度的责问会让孩子很绝望,绝望得失去对自己的信心,绝望得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会绝望的不只是孩子,有时候,绝望的还有曾经充满无限希望的爸爸妈妈。

艾米牵着小本回到家。小本被今天社区里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吓住了:妈妈们围了一圈儿,孩子们都在周围看着,不一会儿还来了社工。

“劳拉阿姨和埃里克今天都很不开心,对吗?”小本有点害怕地问妈妈。

“是啊,还请来了社工们。”艾米也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

“就因为他们吵架了?”小本还不能体会到劳拉和埃里克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个“吵架”就能概括的。

“不止是吵架,劳拉阿姨和埃里克都表现得,有点,失控。”艾米想解释得更加清楚一点,但是“失控”这个词是不是也有点抽象?

“妈妈,那你以后批评我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要失控?”小本的目光里表达着一种请求,好像在说“埃里克其实是被劳拉阿姨的失控气走的”。

“我答应你,妈妈批评你的时候不会失控的,那你也不可以不理妈妈就走,知道吗?”孩子有怕的,妈妈当然也有。

“嗯,我不会的。”小本摸着妈妈的脸回答说。

“妈妈,失控是不是就是搞得乱七八糟的意思?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小本还在纠结对“失控”的定义。

“失控,也是把心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所以我们都要尽量避免失控的发生。”艾米搂着小本,心里祈祷着那种失控的场景千万不要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可有一天,当它真的来敲门的时候,我又应该怎么办?艾米在心里默默地问着自己。

儿童心理第二十课:批评他也是需要技巧的

毫无疑问,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突发的问题和尖锐的矛盾。家长逐渐开始抱怨孩子不再愿意跟他们交流,抱怨孩子的奇装异服,抱怨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就成了“问题少年”!如果说青春期孩子的寡言少语、奇装异服、叛逆懒散都是孩子的错,那么家长在这份过错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习惯于将这一切问题的标签都贴在孩子身上。有时,家长会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给他们“贴标签”了。

什么是“问题儿童”?当家长开始把孩子称为“问题儿童”时,便开始表达对目前状况的不满,但是抱怨中又透着某种期望,期望孩子的行为有所转变。从父母说出“问题”开始,他们对孩子就已经有了“判断”,或者干脆为他们贴上了标签。转念一想,家长的抱怨、责骂,甚至无奈,都只因为期待孩子身上的“问题”能有所缓解。这代表着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差距。而这种被感知到的差距越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容易走向“冷战”、“热战”的边缘。这时,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双方之间的问题、争议、不满和各种负面情绪上。在这种负面情绪的作用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彼此的关爱和感激可能会逐渐丧失,抱怨开始占据关系的主导,使得家长和孩子都不愿意迈出主动的一步去修复或维持当下的感情。通常,在面对这些关系危机时,家长可以从三个角度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首先,家长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问题行为”的标签是家长希望中孩子的形象和现实中孩子的行为之间的差距。孩子同样的行为,例如每周收拾一次自己的卧室,对于某些家长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生活习惯问题,而对另一些家长来说,却可能是值得为孩子拥有一定自理能力而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情。所以,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要求和期望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缓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的第一步。

其次,即使在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行为存在落差的情况下,也要尽力避免将重点倾注在这些负面的问题上,而影响孩子和家长间本有的积极、温暖的关系。也就说,不要将孩子的问题泛化。例如,将“整理房间的问题”泛化到“你是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你不干净”。这种直接的负面标签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远远超越了“问题行为”本身的范畴。这时候,家长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维持较为轻松愉悦的亲子关系。欢笑、笑话、共同的活动时间等等,都是在为亲子感情增加筹码,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

再次,家长“折中”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尤其重要,把自己的期待调整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同时也让孩子较为轻松地实现家长的要求。例如,同样是收拾房间的问题,如果孩子可以保证一周收拾一次房间,只要做好了这个,其他时候家长保证不会随便进入孩子的房间收拾东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折中”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变得更加合理化,孩子也可以通过行动去实现这个简单的要求,所以“问题”也不再成为问题。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经常是爱之深、责之切,很容易把孩子一个简单的行为习惯“泛化”成一个“品质问题”。无论孩子的行为怎样令你失望,家长都应该把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放在首要的位置。孩子可能还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是家长不能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以脱口而出的伤人话语伤害到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