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11

第11章 在学习方面,父母干预太多并不好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孩子的心里话

我喜欢自己尝试,喜欢自己学习。

我的“尝试”就是“学习”的开始。

中国的父母把孩子成长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幼儿园、学校,以及孩子的学习上,所以可爱的爸爸妈妈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乐于“引导”孩子们如何学习,乐此不疲地在各种“外界刺激”的引导下早早让孩子进入学习的状态。但是,美国的父母,比如小本的爸爸杰森和妈妈艾米,他们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庭、社区中。三四岁的北京小妞也许已经在妈妈的陪同下到老师家练习钢琴,但是波士顿的小本在学习的是自己用马桶、摆餐具、拿报纸、扔垃圾、挂衣服等家务。

虽然小本对妈妈给他“找来”的特长——什么钢琴啦,画画啦,游泳啦——都没什么兴趣,但是小本也没闲着,有事没事的,他会自己尝试一些新东西,比如帮助妈妈做家务,再比如深刻地理解一下“友情”的含义。

先来说说小本最近做家务的事情。

中国的孩子很少在小本这个年纪开始做家务,但是美国的孩子,很多从三四岁就开始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在有的多子女家庭中,年长的孩子会帮助家长照顾年幼的兄弟姊妹。可是,小本这个年纪的孩子不给妈妈添乱就不错了,他到底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小本每天下午收拾完玩具之后,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小书包。虽然他还穿着尿不湿,但是每天他都会记得给自己的小书包里放两片,以备不时之需。小本很喜欢收拾玩具,他会用小手把落有灰尘的小玩具一个一个擦拭干净,然后按照积木、汽车等等的分类,装箱装抽屉。他那一份认真的神情就好似一个中医大夫在给病人取中药。

小本很喜欢和妈妈艾米一起洗衣服,现在的他已经明白要把自己每天换下来的衣服放进自己床头的脏衣筐里。每逢周五下午,他会把小脏衣筐从楼上自己的卧室拖下来,然后和爸爸妈妈的贴身衣服一起,放到一个洗衣缸里。小本最期待的,莫过于艾米抱起他,让他向洗衣机里倒入洗涤液和消毒液,按下“洗衣(wash)”那个按钮。洗完衣服,小本和妈妈一起把脱水了的衣服一件一件地放入烘干机,烘干;烘完衣服,小本再和妈妈一起把衣服一件一件地叠好。虽然小本只负责自己的衣服,但他总是非常乐意和妈妈一起分享做家务的快乐。

快四岁的小本从这个月起又多了一项任务,这就是给爸爸妈妈摆放餐具。

“这可是个很重要的工作,爸爸妈妈能不能按时吃饭,就看你的了!”艾米把小本的“工作”描述得如此重要,是为了鼓励小本做好这项“工作”。

其实,摆餐具这个家务工作应该是四岁或者五岁的孩子参与的家务,但是小本的身体以及精细运动能力已经发育得非常好了,所以艾米打算让小本早点做起这份“工作”。接到这个任务的第一天早上,小本小心翼翼地把叉子、盘子摆好,等待妈妈做好的华夫饼(waffle)。看着妈妈把华夫饼盛到爸爸的盘子里,小本就“嗖——”地一下从椅子上窜到厨房,给爸爸拿来了果酱。就这样,每天的早饭、晚饭,小本都会按时把餐具摆好。晚饭时候,他还不忘给爸爸拿一支干净的勃艮第酒杯(Burgundy,一种红酒酒杯),期待爸爸舒服地喝上一杯。

这样的工作虽然看着很琐碎,但是小本做得乐在其中,因为他总觉得“如果没有了自己,爸爸妈妈就不能按时吃饭了”,他觉得自己很重要很重要。没过两天,小本就开始帮妈妈一起收拾晚饭后的餐具了。他能把自己吃剩的餐盘清理干净,然后把自己的餐具一件一件地放进洗碗机,等待妈妈让他按下“洗碗(wash)”的按钮。

对于孩子对家务的“钟爱”,艾米一般都不会干涉,她从不认为小本做家务会耽误所谓的学习画画的时间。至于小本能干些什么,这完全由小本来决定。艾米管自己的这套家务教育方式叫做“无指导”“随便去”型的“放养教育”。

幼儿园老师凯瑟琳一向力主孩子参与到做家务的过程中来,一方面,这是对孩子身体的锻炼——从精细动作的训练到摆放、归纳物件的练习;另一方面,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家庭主人翁”意识很有效的方法。比起妈妈的喋喋不休,“你是家庭的一分子,你也是一个家庭成员”,和爸爸的风起云涌,“怎么又惹妈妈生气了?”,艾米的一句“爸爸妈妈能不能按时吃饭,就看你的了”似乎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家庭意识的培养一直是美国社会非常注重的。很多人常说,美国是一个注重公德,但是不怎么注重私德的国家。所谓的“公德”更多的是指“公民感(citizenship)”,这种“公民感”正是从家庭意识中培养起来的。凯瑟琳老师说,让孩子培养家庭感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为他人服务,让孩子更早地独立、自立。也许,你会觉得有点可笑:帮助妈妈做家务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长大后能为别人开门的“美国绅士”?但是,这确实是事实,小本的家务训练,不是为了告诉小本“爸爸妈妈有多不容易”,更多是为了养成小本自立的性格。

除了多了一项家务活,小本最近还“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关于友情的道理。小本是一个敏感的孩子,自从班里转来了一个叫做内森的小朋友(前面有详细介绍),他就发现内森虽然跟他一起玩得多,但是很少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活动。这下可让在幼儿园有着颇好人缘的小本为难起来,一边是亚历克斯、爱丽丝这样的社区小伙伴,一边是这个新来的内森期盼中略带些害怕的眼神。

内森经常从家里带来一些点心,带得不多,就两块,自己一块,给小本一块。内森跟别的小朋友都不怎么说话,也不怎么来往,好像他在班里只认识小本一样。有的时候小本想和亚历克斯一起搭积木,搭着搭着,就听见内森的哭声。小本就像个消防员一样,赶去“灭火”。小本跟妈妈说了自己的苦恼,他既愿意帮助新来的内森——这是凯瑟琳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布置的工作,他也不愿意失去爱丽丝这样的老朋友——虽然自己曾经在人家的裙子上“画”了张“地图”。

艾米决定让小本请来爱丽丝、亚历克斯以及内森来社区的户外游乐园一起分享妈妈做的苹果馅饼。爱丽丝、亚历克斯、小本,三个同社区长大的孩子在户外游乐园奔啊,跑啊,追逐啊,内森却在一边站着,脸上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表情。艾米递给他美味可口的馅饼,让内森吃一口,但怎么劝他都金口难开一下。艾米看着自己的儿子奔跑玩耍,再看看眼前这个充满胆怯、又不乏被接纳的渴望的孩子,她决定找一项游戏让四个孩子一起参与。

艾米的目光在户外游乐园上游走,最终定格在了跷跷板上。她把四个孩子聚拢到跷跷板的旁边,让孩子们两个两个配对坐上跷跷板。爱丽丝拉着小本奔向跷跷板,两个人,一人一头,一抑一扬,好不开心。

“你能陪我再去坐跷跷板吗?”亚历克斯拉着小本说。

还没等小本答应,两个人就拉着手又跑了,玩得满头大汗的爱丽丝非常开心地看着亚历克斯和小本远去。亚历克斯和小本两个人轮流使劲,一人一头压低跷跷板,另一人在另一头被跷得高高的,恨不得能被“顶”到天上去。

轮到内森了,看着小本满头大汗,内森低着头走到跷跷板的一头,扶好把手,坐了下来,但无论他怎么用劲,自己永远在低矮的位子上,没有丝毫被“跷”起来的快感。

“你愿意帮助一下内森吗?”艾米蹲下身来,拍拍爱丽丝,问道。

爱丽丝点点头,向着内森坐的那一头跑去。在爱丽丝的努力下,内森也被跷跷板“顶”得高高的,发出阵阵开心的欢呼声。四个孩子,两两配对,跷跷板成了最受欢迎的游戏。

“我相信现在的内森不仅有你这个朋友,还有爱丽丝和亚历克斯了。”艾米一边给小本递上喝水的纸杯,一边跟小本说。

“如果想交朋友,那就和他一起坐跷跷板吧!”小本仰着小脑袋高兴地跟妈妈分享他“悟”出来的、关于友情的真谛。

艾米管自己的这套教育方法叫做“有指导性”的同伴教育,给孩子一个认识同伴重要性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悟”出和同伴相处之道。面对孩子的尝试,无论是做家务,还是交朋友,艾米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典范:做到“无控制”和“有指导”。孩子的主动尝试,是一种学习的表现,鼓励孩子的主动尝试,就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来探索。

儿童心理第十课:“无控制”和“有指导”

尽管有许多心理学家强调外在激励(鼓励、压力、控制等)对儿童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但更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里达成的共识则是,孩子的有效学习是他们主动积极探索的过程,只有当他们具备一定的渴望去吸收新知识,具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时,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才能发生。

家长很少能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效果是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紧密相关的。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自主决定,那他们会感觉自己是有能力控制整个学习过程的,这将非常有助于孩子学习动机的形成。这也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所强调的观点。

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发展心理学家温迪(Wendy S。Grolnick)和理查德(Richard M。Ryan)在一个对比实验中研究了学习动机对学习任务完成的影响。一共有91个五年级的儿童参加了此次实验,实验中使用的学习任务是让孩子阅读一篇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演变及其在工业界的使用”的文章。参加实验的儿童一共被分成了三组,分别是有指导高控制组,有指导无控制组,以及完全没有任何指导和控制的对照组。在儿童开始读文章之前,实验者会告诉“有指导高控制组”的儿童,“你读完后,我会给你一个小测试,我想知道你到底记住了多少知识。你应该尽可能地努力学习,因为我到时候会对你的成绩进行打分”;对“有指导无控制组”的儿童,实验者会告诉他们,“你读完后,我会问你几个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这不是什么测试,你也不会被记分,我只是对你能记住多少内容很感兴趣,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对“无指导无控制组”的儿童,实验者告诉他们,“读完之后,我会问问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如何”。

在读完文章之后,实验者让这三组儿童都完成了一份“阅读问卷”,考察他们在阅读中的兴趣、愉悦程度、承受的压力程度、对文本内容的记忆程度,以及对文章知识的整合程度。研究人员为了考查实验控制对儿童学习效果的长期影响,在实验一周之后,将这些儿童再次召回实验室,又一次完成这些“阅读试卷”。

实验数据显示,相比于“无指导无控制组”,两组“有指导”的小组中,孩子在阅读之后对文本的记忆内容更多;但是相对于“有指导高控制组”,其他没有控制的两组儿童展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文章整体概念更好的把握。这表明,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较少干预有助于孩子自主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另外,“高控制组”的孩子不仅报告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并且一周之后的后测中,他们知识丧失得比其他两组都多。

此外,大量研究都已经证明,在孩子阅读、学习、讨论问题中的自主动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内容本身的趣味所在,并相信学习过程对他们自己而言的重要性,这也是让他们进行深度学习、发挥创造性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办法。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满足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的需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主精神,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表示尊重,倾听他们的意见。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克服障碍,提供正面和有意义的反馈——让孩子既能体会到自己独立自主的信心,又能让他们的学习过程进展得更加顺利,不至于被困难挫败了兴趣。而所有这些从以往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对家长的建议,最终都可以归结于温迪和理查德实验中的“无控制”和“有指导”。

此外,还应该鼓励父母让孩子像小本一样学会分享,学会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喜欢吃的苹果馅饼,学会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

对于孩子来说,食物与玩具是他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如果孩子舍得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那么他就会养成分享的好习惯。中国的妈妈们习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是妈妈专门为你买的”,“妈妈都舍不得吃”。其实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做法。因为它传达给孩子的不是分享,而是一种竞争意识,一种优越感。这会在不经意间激发孩子“独占”的意愿,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吃,留给他吃”是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得以“剥夺”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快感,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每次艾米做了好吃的点心都会让小本带去幼儿园,就是为了不让小本养成“吃独食”的习惯——自己喜欢的,应该和别人分享,把一个人的“喜欢”变成更多人的“喜欢”。

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经常能听到老师说“你看某某吃得多快多好,你来跟他比赛一下,看谁吃得好吃得快吃得多”,这种鼓励方式至今仍司空见惯,但是静心一想,其实并不能算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因为这种鼓励充满了竞争性。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了,孩子要学会的更多是怎样快乐地生活。

教会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其实,也是帮助他释放如今的社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让他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