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10

第10章 幼儿园里的“大事”:小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他们的小问题VS家长的大战争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过多地干涉我和小朋友之间的事情。

我们之间的小问题,让我们自己来解决。

来美国继续深造心理学,我总会时不时地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过程。回忆起小时候上学的点滴,感觉那时最怕的莫过于犯了错误,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家长找我爸妈来告状。我的爸爸妈妈不能不信我,也不能不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家长。爸妈一面要教育我,还要给老师或者别的家长致歉。看着他们左右为难的样子,本来就犯错的我心里更加难受。

小本是一个心里很明白事,嘴上却不爱说的孩子,典型的“吃软不吃硬”。他在幼儿园虽然“人高马大”,但是性格温和包容,很少和其他小伙伴闹出什么矛盾。他能很耐心地呵护新来幼儿园的内森,也很乐意与爱丽丝和亚历克斯一起分享动画片时间和同一个生日蛋糕。

可是,最近,小本却惹了麻烦,他和布赖恩生气了。

布赖恩是一个犹太裔的小男孩,家里有个上九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的哥哥。每逢犹太人过节,他会在脑袋上别一顶小圆片似的帽子。犹太人以其卓越的经商本领和艺术天分闻名天下。布赖恩出生在以色列,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小提琴,三岁开始学习希伯来语,四岁随父母全家移民美国,并在波士顿安家。当地人管这种在年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的孩子叫做“1.5代移民”。布赖恩的多才多艺经常为他博得众多小伙伴和家长们的喝彩和赞叹。

原本,布赖恩是小本在幼儿园的好朋友。他每周四都会带着自己的小提琴来幼儿园,因为那天下午他要去老师家学小提琴。每次带来小提琴的布赖恩都不忘为大家演奏一首这个星期练习的曲子。小本对布赖恩的小提琴很感兴趣,可是因为布赖恩不让小本碰他的小提琴,两个人最近有点不开心了。

小本看着立在教室墙角的小提琴,脑袋里冒出了想要尝试的念头,但是看着布赖恩趾高气扬的样子,小本的挫败感油然而生。小本是不怎么喜欢乐器的,上次在乐器行,他的哭声击碎了爸爸妈妈想要给他培养一门手艺的梦想。但是,小本很喜欢布赖恩的小提琴,也许他喜欢的是小提琴在布赖恩灵巧的手指之间,散发出的美妙的音符和魅力——一曲演奏罢,小朋友都为布赖恩的表演拍手叫好。

“布赖恩,你能把小提琴让我玩一下吗?”小本有点委屈地问。

“你洗手了吗?我练琴之前都是要洗手的。”布赖恩摆出一副专业演奏家的样子。

“我就想看看。”小本继续说。

“我已经演奏过了,琴已经装好了,我不再打开了。”布赖恩好像是存心的。

小本一回到家,就跟我们抱怨说,布赖恩不让他看自己的小提琴,自己都央求了很多次,但是布赖恩依然不答应。

小本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虽然小,但是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重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不一定要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但是他需要艾米、杰森以及身边他在乎的人的肯定。

第二天早上,小本央求艾米为他准备了一些纸杯蛋糕(cupcake)。小本坐在车后排的安全座椅上,小心翼翼地端着这些小蛋糕,生怕一个“急刹车”弄破了小蛋糕。小本把纸杯蛋糕分给了班上的小伙伴:爱丽丝一个,亚历克斯一个,内森一个,凯瑟琳老师一个,幼儿园其他人都分到了,唯独没有给布赖恩留下一块。

“小本,我想吃纸杯蛋糕,你还有吗?”布赖恩看着大家吃得很开心的样子,眼馋得一塌糊涂。

“你都不给我弹琴,我的蛋糕也没有你的份。”小本在第一回合输给了布赖恩,但是在这一回,他赢得很彻底。孩子嘛,对好吃的点心都没有什么抵抗力,尤其是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吃得正香。

“我能把纸杯蛋糕分给布赖恩一点吗?”爱丽丝问小本。

“你吃吧!这个蛋糕是给你的,是妈妈做给我的好朋友的!”小本特别强调了“好朋友”,好像他的好朋友圈子里根本没有布赖恩一样。

布赖恩看都不能看大家吃蛋糕的样子,一看就忍不住吞咽口水,他索性转到一边。小伙伴都围着小本,昨天大家羡慕他拉琴的崇拜感被一块美味的蛋糕冲击得荡然无存。这就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像一出喜剧,让人忍俊不禁。

布赖恩带着一脸无聊的表情准时被妈妈接走了。

孩子们的故事总是一波三折。

第三天,小本和布赖恩都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了。布赖恩带来了益智七巧板,小本带来了自己心爱的乐高玩具。七巧板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但乐高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爱不释手的“掌中宝”。

不一会儿,小本的身边又聚拢了一圈孩子。内森瞪大眼睛问小本:“可以借我带回家玩吗?”

“当然可以!”小本的慷慨让大家聚拢得更紧了。

布赖恩一个人“孤芳自赏”地拼着自己的七巧板。他想走过去跟小本一起玩,但是小本显然不缺他这一个团队成员。布赖恩在大家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走过去,拿起一块儿乐高,说:

“应该把这一块插在这里!”

这一下惹怒了小本:没有邀请你来玩,你还主动过来“教育”我怎么拼!

小本高布赖恩半头,一伸手,夺下那块乐高,不小心打到了布赖恩的脑袋。布赖恩“哇——”一声,疼得哭了起来。凯瑟琳和其他老师见孩子们“动手”了,赶紧把他们分开,先平复住了布赖恩。

小本并不是有意要动手的,只是他一伸手刚好撞在了布赖恩的脑袋上而已。布赖恩却说是小本“打他”。小本一时间委屈得也哽咽了。

还没到下课的时间,布赖恩就被妈妈接走了。小本委屈得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他知道又惹祸了,虽然这次不是故意的。

下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吵醒了正在睡午觉的小本和妈妈艾米。

“我是布赖恩的妈妈。今天你家小本打了布赖恩。”电话那头一个兴师问罪般的声音传了过来。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小本今天也在幼儿园哭了,心情不好。布赖恩伤得厉害吗?”艾米赶紧关心了人家的孩子,他知道就算小本不是有心,但是他个子高、力气大,不管怎样也会让人家觉得痛的。

“你们要好好教育小本,不能随便跟别人动手,这样很不礼貌。”艾米的关心并没有“礼尚往来”地换来人家的体谅,反而是一阵数落。

“如果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会和幼儿园进行交涉的。”说完,电话就挂断了。看来布赖恩确实是伤着了,他的妈妈才会这么生气。

艾米叫来了小本,问了问今天发生的事情。她总算弄明白这两个孩子这两天的“拉锯战”。艾米并没有责备小本,只是告诉小本:

“你个子高,体格壮,不能随便和小朋友打闹。”艾米是了解小本的,这孩子虽然淘气,但是不至于没事去滋生事端。

艾米顺着来电提示,将电话拨了回去,主要是为了确认布赖恩到底有没有事情。得知孩子没什么大碍之后,她也安心了很多,并且叮嘱小本明天要跟布赖恩道歉,邀请他来一起分享妈妈做的苹果馅饼(apple pie)。

事情发展到第四天,大家都以为要结束了,可是面对小本的示好,布赖恩却当着老师和小朋友的面说出了让小本很难堪的话:

“我妈妈不让我和喜欢动手的孩子玩。”

小本是彻底不理布赖恩了。爱吃不吃,爱玩不玩。凯瑟琳老师在一旁也为布赖恩能说出这样的话而吃惊不小。孩子并没有什么大事,家长怎么就搅和进来了呢。

中午艾米去接小本的时候,看到他一边哭,一边吃剩下的半个苹果馅饼,心都要碎了。自己的赔不是,自己的早起做点心,自己的平心静气的教育,却换来小本失去了小伙伴的结果。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小本看着妈妈说。

艾米抱着还没擦干眼泪的小本站在幼儿园的门口“恭候”着布赖恩的家长,这不仅是为孩子打抱不平,也是为自己的教育方式讨个公道,不然老师们以后怎么看小本呢?

“怎么能不让布赖恩和小本一起玩呢?孩子之间磕磕碰碰、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何况小本并不是有心伤到布赖恩的。作为家长,你不能这样教育孩子。”艾米一张口就堵住了布赖恩妈妈的嘴。

若不是凯瑟琳老师及时出面化解,两个妈妈估计少不了一番“互掐”。艾米护犊深切,布赖恩的妈妈一改犹太人人的温文尔雅抱起布赖恩——都是宝贝,怎么能有高下之别?

凯瑟琳老师直言,她做幼儿园老师最怕的就是家长们为了孩子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掐来掐去。这不仅没有保护到自己和他人的孩子,还失去了为人父母应有的表率样子。谁着急了都要生气,可是,如果父母意气用事,孩子们失去的就是小伙伴的陪伴。

“家长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处理。小本和布赖恩都是很聪慧的孩子,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这些小矛盾。布赖恩没有受伤,小本不是有心的,你们家长还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凯瑟琳鼓励孩子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小本和布赖恩还是在幼儿园不怎么说话,但是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火药味。想想,两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因为要多看一眼小提琴,闹得小本用妈妈烤的纸杯蛋糕“收买人心”,又“赔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最后“语出伤人”惹得两个妈妈“剑拔弩张”。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一个不小心,就会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大战争。本来孩子之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被大人的“护犊之心”放大,直到最后碍于“面子”谁都不肯退后一步。艾米没有了以往的温柔,布赖恩的妈妈失去了犹太人的温婉。小本在幼儿园继续“收买人心”,布赖恩站在一边备受冷落。

艾米和布赖恩的妈妈有错吗?为什么就这样卷进了孩子们的矛盾中?真的是保护孩子的心情急切,还是她们把自己的自我扩大到了孩子的身上?

凯瑟琳老师说,卷入孩子问题的家长有很多,可是没有几个真正是为了孩子而站在别人的对立面的。更多的时候,家长的“过分保护”是他们把不吃亏、不受委屈——这些屡试不爽的职场原则和自我立足的价值观——强加或者扩展到孩子身上。孩子本身没有“吃亏”的概念,布赖恩只是觉得小本没有给他纸杯蛋糕吃,觉得很委屈,但是家长给孩子“构建”了这样的一种概念。推而广之,以后凡是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得到的,就是“吃亏”。孩子的感情颇为单纯,他们只是觉得“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家长的“过度解读”让孩子有了“利益丧失”的概念。在拾起对孩子的耐心时,家长是不是也应该收起自己的“雄心”,不要让所谓的“价值观”过早介入孩子的生活。这些不应该是父母在这个时候教会孩子的。

爱丽丝、亚历克斯、内森,这三个小伙伴,其实已经感受到了小本和布赖恩之间的较量。他们回家会告诉自己的父母,“今天小本送给我们纸杯蛋糕吃了,但是没有给布赖恩分享”;他们也会一起猜测“小本和布赖恩不说话了”的秘密。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洞察力的深邃程度是远远超出父母们的想象的。夹在中间的小伙伴在幼儿园玩得不爽快,回家难免抱怨,他们的父母一样会把这些问题反映到凯瑟琳老师那里。本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简单问题,却因为家长的介入,扩大成了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小本现在不会带吃的到幼儿园去“收买人心”了,布赖恩也收起了没事拿来“炫耀”的小提琴。一周的时间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

“我们是不是有两周的时间没有听到布赖恩拉小提琴了?”凯瑟琳老师在放学前问小朋友。

“小本,你想听布赖恩拉小提琴吗?”凯瑟琳专门点名问了小本。

小本点点头,虽然他没有抬起眼皮看布赖恩。

又是一个周四。三周过去了,布赖恩又带来了小提琴,给大家演奏最近练习的曲子。小本让妈妈在周五的早上又烤了一盘纸杯蛋糕,每一个蛋糕上都插上一个写着好朋友名字的小旗子。

我们在上面找到了布赖恩的名字。

人们常说,感情的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

孩子之间的问题,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儿童心理第九课:孩子的问题,孩子来解决

大部分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出现“打人”的情况。准确说来,这么大的孩子会用“肢体接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面对孩子的“肢体接触”,大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你是怎么搞的?”“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种“命令式”、“定义式”的口吻,不但不能起到警示孩子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种行为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因而条件反射成“动手打人了,父母就会搅合进来”的印象。

两三岁,这个年龄段基本还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们热衷于用口、手、脚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自然也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就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一系列攻击行为。一般说来,这种“探索”方式会在孩子三岁之前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会导致孩子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比较正确的人际互动的方法。当孩子的语言还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情急之下的他们常会出现使用现有的、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自己的言语表达。即便如此,孩子可能也只是想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动我的东西”。只是话未出口,他们已经伸过手来抢夺了。有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会通过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以此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面对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给他们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他会打人”,等等。家长只要做到以下一些行为,就能有效地让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首先,不强化他们的行为——不夸奖,不批评。其次,若是自己的孩子动手,那么要及时、诚恳地向对方的孩子和家长道歉,并且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以免发生更多的孩子之间的身体接触,带着孩子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互动方式,给予他充分的安慰。更多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没有争吵的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和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百分之百听不进去家长们讲述的道理的。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挨揍”了,又该怎么办呢?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不要一味地指责对方。这时候,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就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质问题。如果偏激地、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那么就会使得孩子养成被动的性格,这将不利于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当遇到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者邻居的时候,也不要散播孩子“挨揍”的信息,这会让他人有意无意地联想到“是不是你家的孩子性格懦弱”。这种来自他人的印象,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形成胆小的性格特征。

三周岁以后,孩子能更懂事,更明理。如果还动不动“打人”,或者“用拳头说话”,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比如家庭暴力、遗传问题等),同时在孩子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这是不正确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是,要做到中立——只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否定,而不是对孩子全盘否定,更不能添油加醋地掺杂自己的情绪。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多少都会有些反复,即便减少这些行为出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出现类似的负面行为时,家长只要秉承“不要强化”的第一原则,那么孩子的这些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每个人都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天性爱尝试,并且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的、刺激后果的、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作为父母,要做到不强化孩子这样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时,他自然就会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