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10835400000017

第17章 结拜

“话到嘴边留半句”是江湖人士待人接物的准则。怎样才能找到可依赖能说知心话的人呢?这便要结拜……一是香案,二是祭礼,三是行礼,四是盟誓,五是换帖,第六最重要,那就是歃血。

我在前边说过,江湖是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结构。“正统”社会有统治者治理,有“法律”约束行为,有礼仪规范、教化行为,社会才能有序的运行。那么江湖呢?这个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社会结构,也有它的秩序,需要江湖人士共同维护。它也有统治者,即帮主、盟主、祖师等;它也有法律,即帮规家法;还有的就是礼仪。这个礼仪完全出于“江湖”社会的需要。

拜师礼是确立江湖家长制宗法关系的礼仪。光有此还不够,还要将同门、同行、同志、朋友等等都纳入到礼仪中来,以此来约束各自的行为。江湖人士是不轻易相信外人的,“话到嘴边留三分”是江湖人士待人接物的准则。怎样才能找到可依赖能说知心话的人呢?这便要结拜,通过结拜使情感相投、认知一致的异姓结为兄弟,这才有吐露真言、显露真容的可能。结拜就是将无血缘关系的人纳入到类似血缘的系统中来,加强彼此的认知度。

武林人士推崇的结拜典范,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说唐》、《兴唐传》、《隋唐演义》中的“贾家楼三十六友歃血结盟”,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聚义水泊梁山”。结拜仪式隆重而简单,但几个要素不可少,一是香案,二是祭礼,三是行礼,四是盟誓,五是换帖,第六最重要,那就是歃血。

香案,或摆于厅堂,或摆于庭院,上摆香炉及天地牌位。结拜人依次上香。

祭礼是供奉天地的,因为义结金兰是要天地作证的。祭礼不拘,有用乌牛白马、有用猪头三牲、也有用猪血、羊血、鸡血的,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香烛,怎么办?那就撮土为香,白水当酒,祷告上苍。

盟誓,是向天地神明表明结义的心迹。通常的范文是:

过往神明祗鉴:今有某某某、某某某情感相投、志同道合、愿结为异姓兄弟、生死与共、祸福相依。倘渝此盟,天地诛之。

有的写得更为深刻,明确:“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我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还有的结拜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在誓言中会明确提及,如“上报国家,下安百姓”,“同仇敌忾,驱除鞑虏”等等。

盟誓之后,要将誓言写于帖上,并依齿序排列结拜人姓名,这便是“盟帖”。由此,谁是大哥,谁是幺弟也便明确了。多人结拜往往在帮会团伙中,盟帖会供在特定的地方。如果结拜人数不多,仅是意气相投,没有政治目的,盟誓后要互换谱帖,叫换帖。结拜人各自在盟帖中写出姓名、生日、籍贯、上三代的姓名,写明与谁谁结为兄弟等内容,叫金兰谱,彼此交换。谱帖交换表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u)如兰”。因此,异姓结拜也叫义结金兰。

盟誓之后要向天地行礼,这个礼是要三拜九叩的。也有的仪式是结拜人共同拜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每一个方位一拜一叩,共为八拜,寓为拜古人八对感天动地的异姓交情,即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之交,陈重、雷义的胶漆之交,范巨卿、张元伯的鸡黍之交,孔融、祢衡的忘年之交,刘关张的生死之交。异姓兄弟也便称作八拜之交。

歃血的仪式有时安排在盟誓前,有时安排在盟誓后。歃血形式也有多种。有的是结拜人每人都割破手指,将血滴入酒碗中,每人饮一口,寓意血缘相融,这是最隆重的歃血结盟。有的是宰杀一只大公鸡,将鸡血滴入酒碗中,每人饮一口。还有的是宰牛作祭礼,结拜人每人将牛血抹于唇上(这其实是古代歃血为盟的原意)。不管用什么形式,必须有血,分沾结拜人,才完成异姓为兄弟的仪式,也才为“天地神明”所认可。既然成为了兄弟,也就自然纳入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约束之中。

现在,异姓结拜已极其少见,结拜礼仪自然也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如果说,拜师礼是确定封建宗法家长制中师父的权威,结拜礼则是用礼仪确定了可以信任、依靠的人群范围。二者实际上是像血亲家族一样将异姓人组织在一个类似家庭的结构中,从而稳定了这个社会结构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