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14

第14章 步步莲“话”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古人说的。去普陀山普济寺途经一荷塘,那如江南男子性格温文性格的细雨,绸绸的,绵绵的洒在残荷上,却听不到一点点声音。

灰暗的天光下,冷冷清清悄然而立一池残荷,花开过,莲蓬采过,那些曾经遮天蔽日的青荷,大都折戟沉沙,栽到泥水中了,只有几茎残荷在风中坚守,不扭摆,不低头,一副纤尘不染,巍然不动宠辱不惊的泰然。

还记得上次来时,正是人间四月天,见到的是团团疯长的荷叶,一池的绿意,别样的风情。然而,好久不来,荷老了,真的老了,我不来,你怎么可以老去呢?

看着一池颓败的枯荷,心里突然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原来面前的枯败之象是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的。想来这水中芝兰,生于沧浪而成于风露,于风雨飘摇中凋零,甚而萎败了。但我知道,它们始终是坦诚且矜持的,也许是阳光,目光,烛照太刺眼,她们才低下高贵的头颅,遮遮羞颜吧。

荷又称之为莲。芙蕖、鞭蓉、水芙蓉等是其雅称,荷含苞待放时称之为荷,开得大方起来,灿烂起来,肚子微微隆起来,便称之为莲了。当它们繁华落尽时,一挑挑莲蓬里,饱含着一颗感恩戴德的莲实,其精神是如此的富有,也许,那才叫活着,活过,到这繁华世界走了一遭找到真正的归宿,也算得上是求仁得仁吧?

荷的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深受多数人喜欢。以至于《红楼梦》曹雪芹笔下晴雯死后变成了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相传莲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玉姬的化身。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的怡然让玉姬动了凡心。她逃出天宫来到人间,甚而流连忘归。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曾经的千娇百媚,虽九死而不悔,从此守住内心的风花雪月,似一阙阙高挂在人们心中的灯盏,散发着岁月的芳馨,照亮人生旅途上的雪泥鸿爪、辙印履痕。

再走几步,看到普济寺门前的荷塘里开满艳丽的荷花,水晶蝉翼般的红花瓣,娇艳灿烂的金黄蕊,熠熠生光,直把弥天暗影衬托得金碧辉煌,近前细看,原来是绢花,终觉悖逆自然。

拂袖转身。在去南海观音的石板路上,刻有大朵大朵的莲花,人走在上面,正好是一步一朵,有人数了共18莲花,遂问看门僧人,方知这就是传说中的步步莲花。关于此,还有个典故,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美丽贤淑,国王和她感情笃深。新婚之夜,朦胧中摩耶夫人看到远处有一人骑着白象从她的右肋钻入腹中。摩耶夫人怀孕了,脸上泛着淡淡红晕,似一朵绽开的莲花。娑罗树下,摩耶夫人降生佛祖时,百鸟和鸣,万花盛开,琼香缭绕,瑞霁缤纷,大地铺彩结,人间散氤氲,沼泽中突然开出伞样大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花。

南海观音处,高大的南海观音金身塑像立在巨大的莲花上,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一手持净瓶,一手执白莲,俯视芸芸众生,人间万象。有信众在观音像前奉上朵朵黄色莲花,在这人间繁华敛尽时,这鲜活的莲花从哪里来,名叫做什么,始终未能知道。只听说这是人们专门用来供奉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大殿内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据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

后来在翻读佛经书籍时,还知道人们还将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和尚的袈裟则称为“莲服”,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以莲子作念珠掐念,所得之福,可谓“千倍”。

莲的花语是信仰。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人生应如莲,宁静、愉悦、超脱的心境,是莲花所蕴含清净的禅意,只有心似莲花,才会步步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