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09

第9章 曲折发展

崛起的党项拓跋部一方面逐渐成为分散于各地的党项羌诸部的核心,另一方面又高居于党项诸部之上,成为统治阶层,并迅速地汉化,开始与其他党项诸部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夏州割据政权一方面对唐朝基本上做到了“有征必至,无役不011从”,唯朝廷马首是瞻,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夏州政权的统治者还趁各藩镇在河南、关中地区激烈角逐之机,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唐王朝灭亡前的十几年间,拓跋部的统治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夏、绥、银、宥、盐、鄜、坊、丹、延九州地区,大致包括今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数县,几乎逼近关中北部边缘,成为中国西部一支强大的藩镇割据势力。

夏州割据政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代时的夏州党项李氏割据势力遭到两次大的冲击。

第一次是后唐对党项割据势力进行扫除。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党项拓跋部李仁福死,他的儿子李彝超继承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后唐的统治者就是发迹于藩镇割据、军阀混乱,他们恐惧长期占据夏州的党项李氏割据势力向南侵入关中,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乘李仁福刚死之机,企图将李彝超调离夏州,同时任命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留后,与李彝超对调,以此削弱党项李氏的势力。但夏州是党项拓跋部从唐朝以来就割据的地方,他们世代经营,积蓄了一定的力量,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李彝超借口百姓挽留,不能按时赴延州就任,拒不离开夏州。七月,后唐军与李彝超的部落兵激战于夏州,夏州城是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时的都城,城墙用土垒筑,坚如磐石,攻凿不动,后唐军队无法进城。李彝超率弟弟彝殷登上城墙,对后唐将领说:“夏州是一个孤单弱小之镇,不必烦劳王师攻取,白白地耗费国家的军饷,即或是攻取了也不算上威武。烦劳将军为我上报天子,容我另想办法。”李彝超派出骑兵,抄掠了后唐军队的粮草和攻城工具。后唐军队攻城两月不克,又丧失了粮草,野外又无水草可供战马饮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后唐明宗无可奈何,只得下令退兵。李彝超趁后唐军队撤退之时,派军队追击,后唐军队大败而归,党项李氏获胜。但经过战争,夏州割据势力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此同时,后唐对夏州政权的“移镇”事件及其结果,使夏州政权“益轻朝廷”,对中原王朝的离心自立倾向更加严重。夏州政权对中原王朝已不像以前那样唯命是从了,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中原王朝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第二次削弱是党项割据势力的内讧。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绥州刺史李彝敏勾结夏州衙内指挥拓跋崇斌攻袭夏州。李彝殷发觉后,先下手为强,将拓跋崇斌斩首,并出兵攻击李彝敏。这两次冲击虽使党项李氏割据势力有所削弱,但其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仍就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夏州一带生存了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党项李氏割据势力名义上虽先后依附于内地的各个王朝,接受其封号,定期朝贡,实际上却利用分裂混战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特别是在挫败了后唐“移除”阴谋之后,参与内地割据势力的角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宋立国后,李彝殷为了使自己的割据政权不受到宋的威胁,主动对宋太祖示好进贡。宋朝对夏州割据政权也采取了“安抚”政策。宋太祖命玉工为李彝兴(李彝殷为避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彝兴)特制一条玉带,并授予李彝兴太尉官职。宋乾德五年(967年)九月,李彝兴逝世,宋太祖还追封李彝兴为“夏王”,并下令废朝三日,以示痛悼。宋太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北宋刚刚立国,统一事业尚未完成,局势不稳定,还不能扩大对夏州政权的矛盾。北宋政权逐渐巩固后,以唐藩镇割据叛乱为鉴,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全力以赴地消灭地方割据势力。此时夏州割据政权的掌权者为李继捧,李继捧承袭兄位曾在党项羌族贵族内部引起了强烈不满,李继捧的叔父、绥州刺史李克文坚决反对李继捧继位,他上表宋朝:“继捧不当承袭,恐生变乱,请遣使偕至夏州,谕令入觐。”企图借宋朝之手解除李继捧的夏州节度使之职。宋朝早已有消除夏州割据势力之意,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李克文上疏正合宋朝的心意,于是宋朝顺水推舟,命令李继捧入朝。夏州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入朝,并向宋献出了党项平夏部经营了300年之久的夏、绥、银、宥、静5州之地。至此,夏州割据政权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