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65

第65章 丰富多彩的出土文书

出土的西夏文书种类繁多,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大大丰富了我国古籍的宝库。按其种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语言文字类 主要有《文海》《音同》《音同文海宝韵合编》《音同文海杂抄》《五音切韵》《义同》和通俗读物《番汉合时掌中珠》《三才杂字》等,这些辞书是西夏文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为西夏语言文字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法典、兵书类 西夏虽为少数民族政权,但很重视法律文书的制定和应用。已知的西夏法律文书有《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和《贞观玉镜》,此后还有《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修定本问世,如编纂于西夏神宗光定年间的《新法》和颁行于光定五年(1215年)的《亥年新法》。另外,还有一些法律文件,如夏惠宗时期的《瓜州审判档案》、夏仁宗天盛年间的《卖地文契》、夏神宗光定十三年(1223年)的《谷物贷借契约》和夏献宗乾定二年(1224年)的《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等,同时还有一些与法律无关的西夏历书残页和《官阶封号表》,这些都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和民间习俗极其珍贵的资料。

史书、类书类 西夏统治者重视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编纂。西夏仁宗李仁孝曾命大臣焦景颜等编修《实录》,西夏晚期的罗世昌编撰了《西夏世次》20卷,遗憾的是这些史书都未能流传到后世。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西夏史”的写本残卷,其中有一部分写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的简明生平事迹,是西夏人记录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只因残卷文字是草书,目前释读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文字作品类 西夏文诗歌和谚语是西夏文字作品中的精品。它们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方面都显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西夏文诗歌和谚语的内容既有史诗的性质,又反映了党项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风俗民情。其中重要的有《新集锦合辞》《宫廷诗集》《新集碎金掌文》《贤智集》等。

夏译汉籍类 西夏统治者为了维护本国的统治和加速西夏的封建化,对汲取汉文化采取了积极态度,他们以各种形式从中原王朝获取了诸多的汉文经典,用西夏文翻译后在国内推行。主要的有《论语全解》《孟子》《孝经传》《孙子兵法三注》《类林》《德行集》等。

佛经类 佛经类文书在已出土的西夏文书中占比重最大,仅黑水城的文书中的西夏文佛经就有400多种、数千卷之多。这也足以反映佛教在西夏的兴盛。这些佛教文书有的译自汉文大藏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宝积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有的译自藏文经,如《种咒王阴大孔雀经》《大密咒受持经》等;有的是西夏人自己编撰的经论,如《金刚王房亥母随处施食奉顺要论》《中有身要论》等;还有一些佛经中的序、题款、发愿文等,这些对于了解西夏的佛教流传、译经、写经、印经、施经的情况和西夏的佛教制度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汉文文书 汉文西夏文献是研究西夏的基本文献。黑水城出土的汉文文献有488种,主要为佛教文书、经、律、论等,世俗文献主要为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医书、历书、占卜书等,仅有一本《杂字》较为完整,且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另外,现藏于英国的天庆十一年(1204年)的《典当残契》,也是研究西夏经济的重要资料。

“相关链接”上乐金刚 俗称“肚乐金刚”,藏语称“登巧”,蒙语称“德穆钦格”,是藏密无上瑜珈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此尊的形象十分复杂。王尊金刚为裸体,身躯呈蓝色,四面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双手各握一法器,其余十臂向两侧平伸,双足下踩仰、伏魔。明妃金刚玄母的面部和身躯呈红色,主尊身后雕成大象形状,呈白色。该像为圆雕,特藏传佛教上乐金刚本尊修法中本尊、佛母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体造型准确,肢体连接恰倒好处,雕刻手法别致,用刀娴熟,彩绘色泽艳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