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40

第40章 纯佑秉政

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夏仁宗李仁孝卒,终年70岁,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名“寿陵”。李仁孝在位54年,是西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死后,皇位由他的长子李纯佑继承,这就是西夏历史上的夏桓宗。李纯佑继位时年17岁,在位共14年,实际执政12年,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末继位,天庆十三年(1206年)年初被废黜,这两年不计,此时正是西夏的多事之秋。外部,蒙古汗国正在兴起,并对西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内部,西夏的国力从仁宗统治的后期就已开始减弱,原因是随着国家的安定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党项羌族贵族开始贪图安逸,日渐腐朽。到桓宗继位时,党项羌族的贵族们的争权夺利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灭亡的阴影正在袭卷西夏。面对如此的国情,夏桓宗基本上承袭了夏仁宗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西夏国内的佛教活动十分兴盛,夏桓宗的母亲罗太后便是一个笃信佛教、热衷于佛事的宗教信徒。这一时期西夏佛教的发展和兴盛主要表现在佛事活动规模宏大、缮写西夏文大藏经及纂辑汉文佛教典籍三个方面。尤其是用西夏文字翻译大藏经的创举,在同一时期的辽、金政权中是没有的。这些活动丰富了西夏的汉文大藏经的内容。西夏桓宗与金保持着和睦友好的关系,政治上,双方互相频繁地派出使节;经济上,恢复了榷场贸易;文化上,两国的名人雅士相互交流,他们在出使的过程中,相互把本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对方的国家。西夏桓宗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西夏自仁宗以来的稳定繁荣,但这一切都已不能扭转西夏国由盛而衰的趋势。清代史学家吴广成在评价夏桓宗时说:“纯佑仁慈恭俭。在位十四年,四郊鲜兵革之患,国中无水旱之虞。盖西夏小邦,但能循旧章,安无事,已称善守矣。即其宫闱间,未闻失德。乃以宗孽擅权,失爱母氏,位遭幽夺,身死废所,哀哉!”作为个人而言,夏桓宗的仁慈是值得颂扬的美德,但从政治斗争和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他的这种软弱却导致了皇位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