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绝妙的发明
10820200000097

第97章 丝 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把丝绸传遍世界的同时,丝绸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符号。

传说5000年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以后便开始教民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慢慢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流域,然后再传遍全国各地。在中国天南地北的许多地区,流传着与蚕有关的美丽传说。

湖南的苗族,传说几千年前有人在深山开荒,发现树上挂着一个个白色、黄色的蚕茧,摘下来带到家中,不小心落到沸水锅里,用竹竿去挑,茧没有捞上来,而引出一缕丝来,又细又长。后来,又知道让茧发蛾,产卵留种,下次又可自己养蚕、缫丝,从此有了蚕业。

在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中记载着“冬天孵幼虫,春天养家蚕,夏天浸茧抽出丝,秋天用丝织锦缎”。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一次遇狂风漂流到海南岛,发现当地一年竟养8次蚕,并能织出漂亮的织物。

桑树原产我国中部,至少已有4000年的栽培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如今,桑树的栽培范围更加广泛。现在,我们在丝绸制品上看到的B,C,D,E等英文编号,就是不同丝绸产地的标记。

从吐丝、结茧,再到对鲜茧的烘干、缫丝、织造、染整等几道工序,而后生成丝绸;再经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加工等,一件丝绸制品才算完成。当我们穿着华美的丝绸礼服,感受丝绸带来柔软顺滑的同时,也许不会想到它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工程。

一条普通的丝绸围巾,需要67克/平方米的斜纹绸0.66平方米,而制造这些绸缎则需要生丝56克,相当于蚕茧460克。再追溯源头,就是需要240条蚕,并且给它们提供5平方米的桑园。1000条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要吃掉大约20千克的桑叶,才能吐出0.25千克的蚕丝。

蚕、茧、丝,不仅演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生,也成就了中国丝绸亘古至今的璀璨。丝绸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汉语五千个常用字里,有230多个带有“宝”旁的字,它们都来源于丝绸。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有很多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写道“爰求柔桑”。而《陌上桑》从汉朝的乐府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语文课本上。连诗仙李白也因此咏叹“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不论汉字、诗词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幸福生活,丝绸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从西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的2000年来,中国的丝绸织品就从长安出发,源源不断地运往地中海沿岸,最西还到达过罗马。

公元5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波斯人高价垄断中国丝绸的局面,曾打算与埃塞俄比亚联合,绕过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绢,东运罗马。波斯人知道后,以武力威胁埃塞俄比亚,阻止他们充当中间人。查士丁尼无奈,又请近邻的突厥可汗帮助从中调解,不料波斯王不但不听调解,还毒杀了突厥可汗的使臣。于是,公元571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战争长达20年之久。这就是西方历史上闻名的“丝绢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