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统经纶:秦始皇
10790100000019

第19章 降齐

临淄,战国时期东方最富庶的工商业城市,有居民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苏秦的这番话,形象地描述了临淄的繁华。

临淄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中心。齐威王、宣王时期,作为学术和教育中心,为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论争的大潮所推动,稷下学宫开始兴盛起来。临淄城南有稷山,南门名稷门,位于附近的学宫因名稷下。当时许多文学游说之士来此评述时事,谈辩学术,臧否人物,达数百千人之多。其中如孟子、邹衍、荀子、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皆是名扬天下的饱学之士,他们在田齐统治者开放而宽松的文化政策下,一扫心态的封闭,思维的僵化,为各派思想的发展、融合和统一做出了贡献,稷下学宫遂成为当时文化由多元趋向一元,由争鸣趋向一统的象征。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齐国,在政治军事方面是否也异常强大,代表了一统天下的趋势呢?

春秋五霸,齐桓公为首。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气势。经济上的“通商上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的举贤尚功,不拘一格;文化上的广开言路,兼收并蓄,使齐国充满了活力,远胜于在其南面的死抱着“亲亲尊尊”不放手,因而越来越无生气的鲁国。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新兴地主阶级彻底掌握了齐国政权。齐威王通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睥睨群雄,“一览众山小”。所以后来秦昭王要称帝,也不得不拉拢齐湣王同加衮冕,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两霸。

齐湣王其实是个很昏庸的君主。在当时合纵连横闹得纷纷乱乱的形势下,他根本看不清秦国已成为山东六国最凶险的敌人,因而不能坚决合纵抗秦。齐湣王对秦、赵两大强国皆怀有深深的戒心,所以他时而联秦伐赵,时而联赵攻秦,还时常筹划着在龙虎相啖食的夹缝中,抽调兵力,去攻夺小国的土地。

公元前286年,在同秦国争夺霸主的过程中,齐湣王如愿以偿,出兵攻灭了宋国。

此时,只要齐湣王善结诸侯,打消他们对齐的恐惧心理,就会造成“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的大好局面,西向以同强秦争夺天下统一权。可惜的是,齐湣王只是一个政治庸人,不能在继承祖先功业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他没有派使节出使邻国,与之结好;在内政方面也是治理无方,百姓不堪。秦国乘机联络三晋及燕,共同对付齐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和秦周连败齐师。然后,乐毅独领燕军挺进,攻入齐都临淄,尽取齐之重宝藏器。半年之内,乐毅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掉了齐国。可笑齐湣王出逃境外仍要摆大国之君的架子,被卫人赶跑,邹、鲁亦拒绝入境,最后被楚国派来任相的淖齿杀死。

临淄失守后,齐全境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城坚守不下,指挥者是田齐王室的一个远亲——田单。乐毅引兵围即墨,城内军民拥立田单为将军,将挽狂澜于既倒,解救齐国危难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田单十分重视分化和瓦解敌方。他借燕惠王新立与乐毅不和之机,行反间计,扬言乐毅欲王齐,使燕惠王撤掉了乐毅。为瓦解燕军斗志,田单先是派老弱女子守城,遣使向燕诈降,又令即墨富豪贿赂燕将,燕军斗志由此松懈。田单还很注意鼓励己方士气。他身操版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妻妾尽编于行伍之中,并尽散饮食以飨士卒。他利用城中祭祀先祖时飞鸟尽下啄食的机会,宣称“当有神人为我师”,并果真使一齐卒假扮“神师”,借“神师”之口,宣自己之命,于是齐卒军心大振,燕军闻之则惊惧不定。为激起士卒对燕军的仇恨,抱定死战到底的决心,田单扬言说:齐军就怕燕军在攻城时,派割掉了鼻子的齐国战俘打前锋,若如此,即墨就完了。燕军信以为真,将抓获的齐卒统统割掉鼻子,守城军民见了,都非常愤怒,誓死与即墨共存亡。田单还秘密派人向燕军散布说:齐人害怕燕人掘戮城外的先人坟墓,惊忧不已。燕军果然在城外掘墓焚尸,即墨军民见此暴行,无不声泪俱下,怒发冲冠,纷纷请求开城,与燕军决一死战。

田单见破燕时机已然成熟,下令征集了一千余头牛,给牛穿上画有五彩龙纹的绛缯之衣,把兵刃绑在牛角上,在牛尾上扎上浸透了油的芦苇,把它们分别驱赶进几十个新挖的城洞里。半夜时分,燕军还在熟睡,田单一声令下,牛尾上的芦苇全被点燃,牛群被烧得狂吼乱叫,瞪着铜铃般的牛眼,挺着牛角上明晃晃的尖刀,发疯般地冲出洞口,冲向燕军。睡梦中被惊醒的燕军见“牛尾火炬”光芒冲天,牛身上皆为五彩龙纹,不知何方神圣,吓得四处奔跑,许多人死伤在牛角双刃和牛蹄之下。此时5000齐军精锐亦掩杀上来,即墨城中老弱人等皆击打铜器,声震天地。燕军大败亏输,狼狈逃往北方。田单指挥齐军随后追击,一直追到燕、齐边界,攻占曾陷于燕的七十余城。

田单大摆火牛阵,出奇制胜,于生死存亡之际拯救了齐国。然而齐国遭此一场浩劫,兵燹遍及全国,城乡残破,百姓流亡,社会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更为糟糕的是,齐国君臣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唯图苟安,不思厉兵秣马,再图复兴。至此,齐国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君王后本是齐之莒地太史敫的女儿。齐湣王被淖齿杀死后,其子法章改名换姓,若丧家之犬,漏网之鱼,跑到太史敫家做雇工,隐藏起来。太史敫之女见他相貌不同一般,很可怜他的落魄,常背着家里人给他添衣加食。法章见她待自己很好,把实情告诉了她,太史敫之女便自觉自愿地同法章做了夫妻。及至法章被齐大臣找到,拥立为襄王,太史敫之女也被立为王后,生子建,所以称其为君王后。

齐襄王死后,君王后的儿子田建于公元前265年继承了王位。此后,君王后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齐国大政的决策。君王后采取的是使齐国苟安的策略,媚秦、与诸侯和好等等,都是执行这个策略的结果。甚至当秦攻赵,赵向齐借粮,齐亦拒绝。当政者根本听不进臣下联赵抗秦的正确意见,致使秦在长平坑杀了赵卒四十万,齐痛失矗立在国界之西的为自己消灾挡祸的铁壁铜墙。

秦王政十一岁的时候,君王后死了,一个叫后胜的人做了齐相。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后胜的惟一使命仿佛就是加速齐国的灭亡。秦庄襄王和秦王政两朝曾多次派人到齐去贿赂后胜,后胜也多次派门客赴秦,秦亦多赠金钱。使臣和门客们都苦苦地劝他不要同其他诸侯国合纵抗秦,不要加强战备,应当同秦成为友邦。后胜果真不修攻战之备,听任秦军的战车碾碎了其他山东五国。使齐、秦两国由过去的远距千里,变成如今的山水相连。轰轰隆隆的秦军战车的奔驰声已经飞到了齐国上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齐王建即位“四十余年不受兵”的结果。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王建的“太平”已经到了头。秦王乘灭燕、代、楚三国之威,命将军王贲率得胜之兵自燕国南部南下攻齐。在后胜的操纵下,齐王建此时仍未布置防务,仅仅派兵封锁了两部边界。长期的苟安,使齐军缺乏训练,人不思战,因此王贲一军攻齐非常顺利,兵不血刃,开到临淄城下。

临淄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已达六百三十余年之久,其大、小城的总面积达六十多平方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总长度达二万余米。城墙上开有十一座宽敞的城门,连接着城内外纵横交错的道路,齐王宫是一片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坐落在小城的北部,是战国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秦军开进了临淄,俘虏了齐王建。在城内,秦军未遭到任何抵抗。秦王政下令将齐王建流放到共(疑即今河南辉县),并在齐地设置了齐(郡治在山东省淄博市东)和琅邪(郡治存今山东胶南县东南)两个郡。

秦军兵占临淄,标志着秦统一六国之战的胜利结束。至此,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的华夏大地归于一统。秦王政为统一之战的胜利,为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