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统经纶:秦始皇
10790100000020

第20章 兵器铜人

齐王建的不战而降,标志着秦灭六国的战略目标已全部实现。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王政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防止六国诸侯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而收缴六国兵器和迁徙山东富豪,便是秦王政在统一天下之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首先采取的两大措施。

秦王政是凭借着手持兵器的秦军将士统一六国的。在兼并战争中,六国庞大的军队都逐一瓦解了,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王政是凭借武力夺得天下的,他怎能听任六国军队留下的兵器散落民间,酿成后患?因而在翦灭六国的战争中,对于瓦解了的六国军队所使用过的兵器,严令全部收缴,有敢私藏者严惩不贷。对于收缴上来的六国兵器,除部分补充继续作战需用外,大部分随即从六国故地运回秦都咸阳。待到兼并六国战争完成之时,运至咸阳的六国兵器已经堆积如山。

群雄逐一被翦灭,堆积如山的六国兵器已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在秦王政看来,他不再需要动用这些兵器去为他完成什么使命,更不会允许有什么其他人动用这些兵器来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如何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兵器呢?

在谋士们的参议下,终于制定出了处理六国残留兵器的方案,即将这些兵器全部熔铸。六国兵器除楚兵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铁制兵器外,其余多数为铜制兵器。铁制兵器熔铸后可制作各种农具(秦国各级官府中很早就有大量的各种铁农具租给农户使用),而堆积如山的铜兵器熔铸后却一时派不上用场。于是有人提出建议,将铜兵器熔铸成巨型铜人像,立于正在修建中的阿房宫前殿的宫门两旁,既可以使天下的人再也得不到兵器,又可以壮天子宫殿之威,同时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永享天下太平。秦王政欣然地批准了这一建议。至于所铸铜人的人数,由于秦王朝是“度以六为名”,任何器物的复数,均要与“六”相配合,而所铸的铜人像要立于宫门前通道的两侧,那么当然是要铸成十二个铜人了。这就是《三辅黄图》所说的“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迁宫中。”《史记》与《三辅黄图》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秦王政收缴天下兵器、熔铸铜人的始末及其目的,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公元前221年,即在秦统一天下的这一年,秦王政正式下达了销毁六国兵器、熔铸十二铜人的命令,工作随即开始。熔铸十二铜人,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文献中亦不乏其他记载。《汉书·五行志》说:“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今甘肃岷县)。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五行志》的说法是:秦始皇以临洮出现十二个身高五丈、穿夷狄服装的巨人为祥瑞,故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带有传奇色彩,司马迁作《史记》时未予采取。至于每个铜人的重量,《史记》说是“各重千石”。《三辅旧事》则说“各重二十四万斤”。《水经·河水注》亦载:“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足长五丈六尺’,李斯书也。”

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说:秦始皇所铸铜人,西汉时期尚存在于长乐宫门;东汉末年,董卓椎破10个铜人,用来铸小钱,余下的2个铜人徙至清门里;魏明帝时想把余下的2个铜人徙至洛阳,载到霸城时因过重无法运载前行,石季龙将2个铜人徙至邺地,符坚将2个铜人徙至长安后销毁,如此等等。

无论有关十二铜人的制作及其下落在说法上有多少差异,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铜人一事表明:安定秩序、防止人民起来进行武装暴动,向天下人民宣示太平盛世的到来,是秦始皇收缴兵器、熔铸铜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