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21

第21章 以利诱敌,严阵以待

“原典”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古句新解”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势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示形动敌”是孙子关于“造势”、“任势”问题的精辟论述。所谓“示形”,就是伪装和欺骗,即隐蔽真相,制造假象,让敌人乖乖地中计上当。所谓“动敌”,就是实施机动,调动敌人,即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后陷入失败的命运。

“示形”是“动敌”的前提和基础;而“动敌”则是“示形”的最佳效果。很显然,成功的机动是“造势”、“任势”的中心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创造和利用敌人的过失或弱点,积极争取主动,形成优势的地位。一有机会就咬住敌人的脖子,绝不放松,直到咬断他的喉咙,让其死去为止。

孙子指出,示形动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自己要做到组织编制严整,将士素质优良,整体实力强大。即所谓“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军队欺敌误敌,实施机动才有可靠的保障。在这基础上,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施以诱饵调动敌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伺机攻击敌人,“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田单利用火牛阵打败燕军,就生动地验证了“示形动敌”的妙处。

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报杀父之仇,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讨伐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逼都城临淄。齐王抵挡不住,逃离都城临淄,然后退守莒城。燕军久攻莒城不下,便转而攻打即墨。即墨守军得知田单善于打仗,推举他为守城将军。

田单采取各种计谋,积极为复国创造有利的条件。田单首先利用燕国更换国君之际,暗中派人潜入燕地散布谣言,说乐毅打算在齐国称王,因此故意拖延攻打即墨的时间。燕惠王轻信谣言,撤了乐毅的职,派另一名叫骑劫的将军替代了他。骑劫志大才疏,田单心中暗喜。接着,田单利用齐军迷信的心理,对士兵们说:“老天爷在梦里和我说了,齐国还能够强大起来,燕国一定会败落。再过几天,老天爷还要给我们派个军师来,我们胜利的日子不远了。”齐军士兵听了,士气备受鼓舞。田单在军队里挑选了一个十分机灵的士兵,让他装作“老天爷派来的军师”,穿上特制的衣服,朝南高坐。每逢田单下令,都要向“军师”禀告,而得到“军师”同意后,命令就显得格外有分量。

不久,田单又对城里的老百姓说:“军师吩咐大家,每天早晚两餐前,家家户户都要祭祖,这样才能得到祖宗神灵的庇护。”城里的百姓听说只要在自家房檐上搁一点点饭食,就算是祭祖了,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大家都乐于实施。城外的燕军听说城内降下一位老天爷派来的军师,心里不免有些害怕,后来又瞧见好些鸟儿天天早晚两趟飞到城里,就更加害怕起来。

即便是这样,田单仍不满足,又派了一批心腹溜到城外大造声势。他们说:“从前昌国君(即乐毅)太好了,抓了俘虏还要好好地待他们,城里人自然不会害怕有什么危险。要是燕国严厉起来,把俘虏的鼻子削去,齐国人还敢顽抗吗?”有的人还造谣说:“我们祖宗的坟墓都在城外,燕国的军队真要刨起来,我们怎么对得住列祖列宗啊?”这些话传到骑劫的耳朵里,他果真下令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把齐人的祖坟都刨开,还用火把挖出来的死人骨头烧掉了。城里的齐人听说燕军如此虐待俘虏,又在城头上看见燕兵刨他们的祖坟,都哭了。他们下决心要报仇雪恨,全城人因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而团结起来了。

田单见时机已到,开始反攻燕军。他先派人用金银收买燕军将领,谎称即墨守军即将投降,使燕军放松了警惕;接着集中了城内的1000多头犍牛,给牛披上画得五颜六色的布,在牛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尾巴上捆着浸过油的芦苇。进攻时,牛尾的芦苇被点燃,牛从城墙洞口被赶出去,5000名精兵跟在牛后,随着狂奔的牛杀向燕军。

燕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吓得手足无措,四散逃命,有的被牛撞死踩死,有的被齐军杀死。田单在城楼上擂起战鼓,一片杀声震天。燕兵大败而逃。田单出兵追击,很快收复了齐国失地。获胜后,田单拥立襄王为齐君,返回都城临淄。齐襄王将田单封为安平君。

“兵者,诡道也”,《计篇》中的“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到此我们能够更加明白,实际上就是“示形动敌”,露出破绽,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强者示之以弱,引敌来攻,或者使其低估我方实力,麻痹大意。汉高祖刘邦准备攻打匈奴,派使者观察匈奴的情况,匈奴“匿其壮士肥马,见其弱兵羸畜”,前后十个使者,观察到的情况都是如此,都说匈奴可以攻打。唯独娄敬起了疑心,认为其中有诈,匈奴不可击,可惜刘邦不听,以致有白登之围。弱而示之以强,我方处于劣势、陷入危机,可以虚张声势,制造有伏兵和援兵的假象,使敌知难而退。隋炀帝攻打突厥,被突厥包围在雁门,当时李世民隶属于云定兴军下,他向云将军提出建议,“多备旗鼓,以设疑兵”,在数十里制造出“昼则旌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的假象,使突厥的始毕可汗以为救兵云集,结果突厥军队果然解围而去。

示形,要使敌人上钩,被我牵着鼻子走,必须掌握敌人的心理,要做得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商场上,敌人也是谨慎的、多疑的,但对于胜利的追求,却是一贯的、始终的,因此,示形、动敌,能起到作用的,关键是一个“利”字,士卒见有利可图,很容易失去节制、陷入混乱;将帅被假象所迷惑,以为有机可乘,胜券在握,很容易丧失理性,鲁莽行动。一旦敌人咬“利”上钩,被我方调动,按照我方计划、部署行动,我方严阵以待,示形的策略就成功了一半。

本篇重点论述了战争中如何运用虚实变换的手段,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我方实力,造成敌方劣势,正确调配兵力,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问题。同时,孙子还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这就是说,用兵的规律要像水一样,因敌变化而变化。水波流动是由高到低,也可以说是避高就低,用兵亦是如此,要击虚而避实,即使是武力过硬,也应避实而击虚,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