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20

第20章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原典”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古句新解”

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总是设法求得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去苛求部属,因而他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利用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打仗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物理特性是放在平坦安稳处就静止不动,放在高峻的陡坡上就会滚动;方形的就停下来,圆形的就向前滚。所以善于指挥士兵作战的人营造的态势,就像推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一样,是一种不可阻挡之势。

“择人而任势”是孙子在本篇提出的一项重要用人原则。这里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要利用并善于营造有利的态势以取胜,而不苛求责备部属。所以,他能选择人才去利用和营造各种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有利态势的人指挥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般,一方面要了解木头(士兵)的特性,另一方面要依据客观环境条件(态势)充分加以利用。这就是择人任势,就是根据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选用合适的人才。

在战争中,有利的态势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孙子极力提倡创造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态势,在这个基础上,要选择熟知军事又知人善任的将领,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这里包含着一条重要的作战规则,就是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问题,择人任势主要就是说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事物有短长,人才有高下,用人如器,重要的在于各取所长。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朝中多数大臣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可能会因为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这将会给晋国造成城镇不可攻伐、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特别是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晋国军事要塞夏口来防御,那么,晋国的伐吴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因此,他认为,当前晋国必须趁吴国衰弱,抓住有利时机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一定的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当机立断,任命杜预做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20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晋军一路高歌猛进。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风丧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是很难一下子就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不如暂时收兵等到冬天,再大举进攻。”

杜预坚定地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一鼓作气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不用费力了。”

于是,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逼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西晋要灭吴,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晋武帝司马炎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能力排众议,任用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开始灭吴行动。杜预也没有辜负司马炎的期望,在其南征中,一直营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战态势,晋军一路高歌猛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灭掉了东吴,从而完成了司马炎统一中国的夙愿。

俗话说,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综观古今中外,有作为的领导者无一不是用人之长者。首先要礼贤下士,对贤才,要有如周文王对姜尚那样的纳贤精神,要有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那样的纳贤品德;其次要用好才,用才要有豁达态度,用人不疑,用人不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要用其长避其短。

政治家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贤相,他与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君臣之间、朋友之间交往的千古典范。管仲治齐,就内政而言,不仅坚守了视民如天的信念,而且从政治、经济、道德教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民富国强;就对外而言,在周王室式微的情况下,管仲采取的“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之间的攻伐兼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管仲出身贫苦,他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忠心,办事能力强,很有领导才能,经常能提出别人觉察不到的问题,又能预见一些别人料想不到的事情,他善于劝谏,为国为民,想方设法劝谏君主。

史料记载,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一起来到齐国谋求发展。鲍叔牙投靠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而管仲投靠齐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纠,齐襄公为君荒淫无道,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受牵累,于是小白和鲍叔牙一起逃往莒国,公子纠则和管仲一起逃往鲁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回国做国君,管仲带兵拦截小白,并用箭射中小白的衣带,小白假装被射死,而抢先回到了齐国,被拥立为君,是为齐桓公。鲁国这时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齐桓公发兵打败了鲁国,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送往齐国。齐桓公本欲杀掉管仲,但鲍叔牙极力举荐管仲,对齐桓公说:“管仲的治国能力远远超过我,我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齐国若想富国强兵,弃管仲而不用肯定是不行的。”并且说,“他之杀你,只是忠心于自己的上司罢了。他能够忠心于自己的职责,就一定可以忠心于你。能够重用管仲的国家,一定会强盛,望你不要错失了这个奇才呀。”

于是,齐桓公不计前嫌亲自将管仲从囚车里释放出来,并将管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管仲。这就是齐桓公为建霸业不计较一箭之仇而用管仲的经过。《史记》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治国有方,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帮助齐桓公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这件事说明选人、用人对成就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诸葛亮说:“老子善于修身养性,却不适合应付危难;商鞅善于进行法治,却不适合施行教化;苏秦、张仪善于游说,却不适合缔结盟约;白起善于攻城略地,却不适合团结民众;伍子胥善于图谋敌国,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尾生的优点是守信用,却不适合应变;前秦王嘉善于与英明的君主相处,却不适合事奉昏君;许自将善于评论别人的优劣好坏,却不会笼络人才。”这就是用人之所长的韬略。

尼克松是一位有战略头脑的政治家,尤其在用人方面表现了他“择人而任势”的智慧。1968年12月2日,尼克松当选为第37届美国总统。随后,他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职。基辛格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国际战略家,也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战略实践家。作为顾问、智囊,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为助手、使者,他忠贞不渝,周旋于美国朝野,活跃在世界各地。在当代国际大舞台上为美国和尼克松政府演出了一幕幕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彩剧目。

贤才好比是一匹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掘,更需要好的培养、任用机制及施展才华的环境。兵家不仅特别强调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注意采用激励的方法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士卒的教育训练及人员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增强战斗力的目的。而且,在强调选用人才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组织整体的上下同心,认为优秀的人才只有融合到组织的整体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经常讲,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迅速发掘和雇佣最优秀的人才。为了帮助IBM开发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盖茨购买了西雅图另一家公司的早期成果,雇佣了该公司最顶尖的工程师蒂姆·帕特森,在此基础上推出了MS-DOS操作系统。张瑞敏也曾说过:“企业最大的财富不在有多少资产,而是人才。”人才是企业持久不衰的利润源泉,聚揽人才,集于一麾之下,已成为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海尔倡导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对人才提出要求才、识才、容才、用才、培才、育才、护才、将才的观点,呼吁企业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从而使海尔成为一个永远年轻富有活力的成功企业。而之所以成功,人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