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枭双雄:刘邦
10788200000022

第22章 降燕攻齐

刘邦从彭城之战失利后,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处境十分困难。从韩信北伐开始,他才逐步扭转了这一形势。从荥阳、成皋的主战场来说,虽然被动的局面一直未改变,但从韩信的北伐战场来说,却一直进展很顺利,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两条战线的发展和彼此影响的结果,使项羽在军事上逐渐由优势变为劣势,最后被刘邦所击败,而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韩信北伐的胜利。

韩信消灭了赵国后,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如何进行,他向被俘的李左车请教。他对李左车说:“我准备北攻燕国,东伐齐国,不知你有什么高见?”

李左车是败兵之将,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哪敢在韩信面前发表议论,所以辞谢说:“亡国的大夫,不可以再讲图存;战败的将军,不可以再谈勇敢。像我这样战败做了俘虏的人,哪有资格再商量大事呢?”

韩信并不认为李左车是败兵之将,他的被俘是由于陈余不听他的正确建议造成的,所以韩信向他解释说:“百里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虞国人,虞国被灭亡后,他到了秦国,帮助秦穆公称霸诸侯。他并不是在虞国时愚笨,到了秦国就变得聪明了。关键是当权者用不用这个人才,听不听他的意见。假如陈余肯听你的建议,我打不胜这一仗,也可能已经当了俘虏。”

韩信并不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李左车,他诚恳地对李左车说:“正因为陈余不听你的意见,我才有幸能见到你,恭听你的建议。我这是真心实意向你请教,请你不要再推辞了。”

李左车听了韩信的话,觉得他确实是一片诚心待己,因而向他推心置腹地建议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所以人们常说:‘狂妄之人的话,贤者也会从中得到教益。’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我愿意谈出来,供你参考。”

李左车分析韩信的处境说:“你率军渡过黄河后,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代相夏说,不过十天的工夫,就在井陉口击败赵国的二十万军队,杀了陈余。你的军威所至,已经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大家对你都很害怕,这是你现在的优势。但是你的军队经过连续的战斗,已经非常疲惫,难以再进行大的战斗。如果你率领这些疲惫之众,攻燕国坚守的城市,显然力不从心。那时你想迅速攻下,可是力量又不足,必然会旷日持久地对峙下去,粮食供应必然会发生困难。”

李左车认为,只要一举不能攻下燕国,韩信就会陷入困境。因为“燕国的力量较弱,你一下子攻不下来,齐国就会受到鼓舞。他们两国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你,那样反而促进了敌人的合作,对刘邦战胜项羽的大局很不利。所以你攻燕伐齐的战略并不高明,此举是以你的短处,击敌人的长处,后果未必如你想的那么好。”

韩信听到李左车否定了自己攻燕伐齐的计划,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他也不能留兵在赵,不采取军事行动呀!于是他赶紧问李左车:“那该怎么办才好呢?”李左车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进行休整。在赵国境内,采取措施,扶植生产,安抚百姓,巩固统治。然后在去燕国的路上,部署军队,做出要发兵攻燕的样子。再派一使者,拿一封劝燕国投降的信,以武力相威胁,燕王必然会投降。燕国投降之后,你的军队也休整好了,再派人去警告齐国,齐国也会不战而降。就是齐国不降,那时再带兵伐齐,就是齐国有再高明的人,他也没有办法救齐了。”

李左车最后归结说:“兵法上有先虚张声势,随后再以实力相加的战法。你现在要趁胜利之师,四处虚张声势,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他不投降,再以实力相加不晚。你只要这么办,我想取燕败齐不会有困难。”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分析,觉得他讲得很对,比自己原来想的要高明,于是就按照他的设想,先派兵在燕国的边界上虚张声势,然后派使者劝燕投降。燕王在韩信的威逼下,果然如李左车的预料,不战而降了。

燕国投降后,韩信就积极准备伐齐。当他伐齐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就听说刘邦已派郦食其使齐,没有费一兵一卒的兵力,便使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投降了刘邦。

既然齐国已经归服刘邦,韩信就准备停止对齐国的进兵。这时他的谋士蒯通建议说:“你受刘邦之命伐齐,可现在刘邦又派使者说服齐国投降。你又没有接到刘邦停止伐齐的命令,为什么就停止伐齐呢?”

韩信听了,觉得有道理。刘邦一方面命令他伐齐,另一方面又派使者劝说齐国投降,刘邦这里也可能有麻痹齐国,配合他进军伐齐的意图。自己擅自停止进军伐齐,刘邦可能还会责怪自己,因此决定继续进军伐齐。

韩信在夜里从平原渡过黄河,趁齐国无备,攻破其主力历下军,接着很快就占领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县)。齐国突然受到韩信军的袭击,齐王认为上了郦食其的当,就把郦食其叫来对他说:“你如果能制止韩信军的进攻,我就放了你;你如果不能加以制止,我就将你煮了吃。”郦食其也没有料到韩信的军队会这么快就攻齐,他当然无力制止韩信军的进攻,只得对齐王说大话:“办大事不能拘小节,道德高尚的人不怕别人恭维。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齐王把自己的忿恨都集中在郦食其身上,听了郦食其的大话,更加火上浇油,于是就把郦食其活活煮死,以解心头之恨。

齐王的首都临淄被韩信攻陷后,齐王率领残部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县),其相田横跑到博县(今山东秦安县东),部将田光走阳城(今山东莒县),田既率一部分残兵退守胶东(今山东平度县东),继续抵抗韩信军的进攻。

齐王与项羽本来是仇敌,想与刘邦联合起来反对项羽。现在刘邦突然背信弃义,派韩信来进攻齐国,齐王在韩信军队的压力下,只得认敌为友,与项羽和好,向项羽求救。

项羽当然不愿齐国落入刘邦之手,他虽然对齐王并不满意,眼看齐国就要败在韩信手下,从自己利益的考虑出发,也应当救援齐国。项羽决定派大将龙且率兵二十万救齐,与齐王田广的军队在高密会合,联军反击韩信。

正当龙且和齐王的军队联合起来,准备进击韩信军队的时候,有人劝龙且说:“韩信的军队远离后方,一再穷追猛斗,所向无敌,士气很高,锐不可当,不可轻易与他决战。而且齐楚的联军在齐国的国土上战斗,战士离家乡较近,只要小有失利,士兵就易于逃散。最稳妥的办法是坚守城壁不战,再让齐王派使臣去各地,招抚原来的部下。当齐国各地听到齐王还在坚持战斗,项羽又出兵来救援时,必然会纷纷起兵反对韩信。韩信的军队远离后方两千里,深入齐国的地方作战,如果各地的齐人都起来反对他,就会四处得不到粮食供应,等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不战而自行瓦解。”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它像李左车对陈余的建议一样,是首先抓住韩信远离后方、粮食供应困难这一难以克服的弱点,采用稳妥的持久战的方法,拖垮韩信的军队。但是当时的将领都急于求战,以便尽快能立战功,对比较稳妥的坚壁据守的持久战,都不太感兴趣,所以这个建议也没有被龙且所接受。

龙且很自信,他认为:“我对韩信这个人很了解,他很容易对付。韩信年轻的时候,自己没有谋生的办法,曾寄食于一个洗衣妇;后来又曾受辱于同伙,被迫从别人的胯下钻过,没有常人的勇气。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怕的!而且我是奉项羽之命,出兵来救齐,不战而让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我现在如果以武力将韩信击败,就可以分封齐国一半的土地,为什么不主动去进攻,反而要采取防守的战术呢?”

龙且听不进劝告,就部署对韩信军的进攻。潍水从高密城下流入大海,当时龙且和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互列军阵对峙。怎么才能一举歼灭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呢?韩信也知道,光靠军力的硬拼,未必能击败龙且,于是他就设计了一个战胜龙且的计谋。

韩信连夜下命令,做了一万多条口袋,里边都装上沙子,在潍水的上游筑了一道临时的堤坝,将潍水堵上,下流的河漕干涸。韩信率兵走过干涸的河漕击龙且,战斗了一会儿,假装敌不过龙且,引兵撤退。龙且见韩信不敌而退,就高兴地对部下说:“我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现在他打不过我们,想逃走了。”于是就不加防备,率大军渡河追击韩信。

韩信的军队退出河漕,引诱龙且的军队进入河漕,是他的计谋。当他见龙且的主力都已进入河漕时,就命令马上搬走上游筑坝的沙袋,被壅堵的水急流冲下。这时龙且的军队大半在河漕中,经过大水一冲,军队大乱,韩信乘机反击,杀了龙且。龙且小部分没有渡河的军队,这时见主将被杀,纷纷逃亡。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全部溃散。

齐王田广见龙且大败,又率残部逃到城阳,在那里被韩信所俘。韩信的部将灌婴,追齐将田光至博阳(今山东泰安市南),将其战败而俘之。田横以为齐王田广已战死,就自立为齐王,进击灌婴,在赢县(今山东莱芜县北)被灌婴击败,田横逃归彭城,随后,韩信部将曹参击杀田横既于胶东,灌婴在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杀了田吸,至此,韩信全部平定了齐国。

韩信占领了齐国后,派人向刘邦报告说:“齐国很复杂,反复多变。它南面又紧靠项羽的势力范围,地势很重要。为了能安定这块地方,请让我代理齐王,否则权力小,难以镇住。”

这时刘邦正在荥阳一带受到项羽的围攻,形势十分困难。他看了韩信的报告后大怒,当着韩信的使者大骂:“我现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能来帮我解围,可韩信攻下齐国后不想法来帮助我,反而要自立为齐王……”

这时张良和陈平都在刘邦的身旁,他们听到刘邦骂韩信,都偷偷地用脚踢刘邦,并在他耳边低声说:“现在我们处境困难,哪有力量来阻止韩信自立为齐王呢?不如因势利导,好好拢住韩信,就封他为齐王。不然,韩信不满,如果投向项羽,对我们可就不利了。”

刘邦听了张良、陈平的提示后,马上醒悟过来。他急中生智,随即改口又骂韩信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的叛乱,就应当被封为真王。韩信也太没有出息,为什么还要当代理的齐王呢?”

刘邦厚待韩信的使者,为了表示隆重起见,特派张良为代表,去封韩信为齐王。张良向韩信转达了刘邦请他尽快出兵击败项羽的意见。韩信见刘邦这样重视和厚待自己,就越发对刘邦忠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