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话不能太直爽,以免得罪人
在人际关系中,同事关系最难处理,因为同事过些日子有可能成为你的上司,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属下,更有可能成为你往上攀升的最大绊脚石,所以,在说话中,如何把握好说“不”的分寸很重要。
(1)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
说话直爽,常被人们当作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到讲话的方式和方法的问题。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尤其是那些在拒绝同事时直接对同事说“不”的人是很容易得罪人的,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所以,对同事说话一定要把握好说“不”的分寸。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而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同事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因经常拒绝别人而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口是心非或是在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赵:“你觉得魏某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赵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咋地”,无异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而且要你去做评判,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而且切忌直接说“不好”,“不怎么样”等直接否定的话。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①慎重地判断询问者的意图
被上级问及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处理。
首先的要诀是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灵机一动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属下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部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他们。
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就可以。有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
②先做不解状,观察对方的反应
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
“嗯,他是个好人吧……”
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科长:“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级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谈论别人的缺点,也应仅止于大家都认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点到为止就可。
③注意“危险信号”
如果上级说:“我只跟你说”,则属于第五种类型的机率相当大。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没有什么好感,便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那就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入该同事的耳中。
对于第五种类型的应答法,只要做出一副假装一概不知,愿闻其详的表情就可。
(2)见人宜说三分话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一些精明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身为某公司总经理的查尔斯先生说过:“所以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是因为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开河,因而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他还说:“为了达到目的,说话时必须力求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但最重要的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不了解的事就不该说,甚至突然想起的话题,也应该尽量避免向朋友提及。”
(3)千万不能口无遮拦
有的人口齿伶俐,无论要什么场合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与人交谈时必须注意。
①不要探问别人的个人隐私。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
人们似乎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注意他人的隐私,而且尤以注意名人的隐私为重。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就容易被哄抢一空。
同事之间交往,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日常应酬中,涉及隐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女士的年龄;
b。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
c。家庭内务及存款;
d。夫妻感情;
e。身体(疾病)情况;
f。私生活;
g。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
h。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隐秘。
②不能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同事的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对方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③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渲染他人的失误,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
④要给对方留点余地。在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拾。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一样,集体活动中,你固然多才多艺,但也要给别人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你即使足智多谋,也不妨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一言堂”、“独风流”是不利于同事间交往的。
⑤不宜过早说深交话。在交往中,我们有时结识了新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切的本能性的了解,你不宜过早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出力不讨好”的后果。因为对方若实行你的主意,却行不通,好友尚可不计,但其他人则可能以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几句话而感激你。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
⑥不能强人所难。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他肩上。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
⑦说话不能不看时机。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
(4)很好的话题也要适可而止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比如说到某一环节时可征求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论述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至于呆听,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做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这个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而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兴趣与否只顾自己随意说下去,那就大背谈话艺术之道了。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做到尽量少说话。
2、化解矛盾,拒绝成见的存在
同事与你在一个单位中工作,几乎日日见面,彼此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尤其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会引出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这种瓜葛和冲突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背地里的,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隐蔽的,种种的不愉快交织在一起,便会引发各种矛盾。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那么,应该如何化解矛盾,摆脱成见呢?
首先,你应该采取主动态度,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这些人,至少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他们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没有问题的,将过去的积怨平息的确是件费功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表面上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被蒸发一样消失了。
如果是深层次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找他们沟通,并确认是否你不经意地做了一些事儿得罪了他们。当然这要在你做了大量的内部工作,且真诚希望与对方和好后才能这样行动。还曾见到一些人坐在一起,表面上为了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大家更强硬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会说,你并没有得罪他们,而且会反问你为什么这样问。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解释一下你的想法,比如你很看重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许双方存在误会等等。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他们生气的事儿,而他们又坚持说你们之间没有任何问题时,责任就完全在他们那一方了。
或许他们会告诉你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不是你心目中想的那一个问题,然而,不论他们讲什么,一定要听他们讲完。同时,为了能表示你听了而且理解了他们讲述的话,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重述一遍那些关键内容。
如果同事的年龄资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发生的时候与他对质,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办法是在你们双方都冷静下来后解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地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错事并遭到指责,那么要重新审视那个问题并要真诚地道歉。
你做出以上努力以后,基本可以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如果遇上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在你做出努力后,他仍然不愿意和你和解,这你也不要难过,遇上这样的人,谁也没办法。问题并不在你,你只管放心地去工作,别理会这类人就是了。
3、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我:争取应有的权力
(1)站出来争取你应得的权利
在人们日常的交往中,那些与别人相处得最融洽的人,并不是处处吃亏,而是做得恰到好处。比如,他们往往很清楚自己和邻居东西的分野。当他们保护自己的东西时,邻居自然也会尊重他们的所有权。
坚持自己的权利是最基本的原则,你若随便让别人占你的便宜,你不仅会失去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你也削弱了那种站出来争取你应得权利的尊严。这不是说人不该慷慨大方,人的确应该慷慨,但是应该是有意义的,而非轻视自己的权利。假如你向别人让步,而且你又没有慷慨的资格,只是让自己负担不起,这种行为最后会让你付出代价的。
想要成为一个胜利者,最需要精通的就是个人权利(特别是领域权)的课题。虽然对你领域权的最大威胁,似乎是来自于外在那些威胁的人(有人总是随时随地准备要接收你的东西)。但如果你没有设定自己的目标,或为自己设限,就等于邀请他们来侵犯你。胜利者会把领域遭到入侵当作自己的错,他们对自己的弱点就像对别人的弱点一样敏感。他们知道,如果说失败了要归罪在谁身上,那个人大概就是他们自己。
你看到一些人,他们的生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在每一个点上都妥协,他们无法原谅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妥协了。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勇敢一点,但是他们被证明是懦夫。在他们自己的眼里,他们已经堕落了,他们丧失了他们的自我尊严,这就是妥协所造成的。
一个人为什么要妥协?我们有什么好损失的吗?在这个小小的生命里,我们要尽可能释然地去生活,不要害怕走到极端,因为,那是最终的底线。不要妥协,尽管你的整个头脑将会倾向于妥协,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就是这样被制约的。
“妥协”意味着:“你给一半,我给一半;我解决一半,你解决一半。”为什么要这样呢?当你能够同时拥有和使用,当你能够吃了蛋糕而且又拥有它,你为什么要妥协呢?
只要一点点勇气,只要勇敢一点——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旦你经历到了不妥协的好处,以及它所带来的尊严,还有那完整性和个体性,你将会首先感觉到你有了根,你将会首先感觉到你是由你自己为中心来生活。
你感到经常受到压制,被人欺负吗?人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是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你是否觉得别人总占你的便宜或者不尊重你的人格?人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是否不征求你的意见,而觉得你会百依百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在扮演违心的角色,而仅仅因为在你的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你如此?你想改变这种处境吗?
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尔指出:“我从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悲叹所反映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
盖伊尔来找韦恩,因为她觉得了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一向都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哪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韦恩讲述了她的身世。韦恩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动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
韦恩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他们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向她发脾气,对她表示嫌弃,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一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有礼貌。
在采取这种更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韦恩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了解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三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很少再被别人欺负、被人不尊重了。
盖伊尔还懂得了,自己解救自己的关键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如果你打算通过一次冗长的讨论来让人理解你不愿再受侵犯的重要信息,那么你得到的好处将仅仅局限在你和欺负你的人之间的谈话过程中,也许你还会和欺负你的每一个人进行多次“交流”,但是必须等到你学会了有效的行动方式,否则你仍然会受到烦扰。这就证明,你的表明决心的行动胜过千百万句深思熟虑的言辞。
韦恩指出:“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托尼在和售货员打交道时总是缺乏阳刚之气。由于害怕售货员不高兴,他常常买回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正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果断一些。一次,他去商店买鞋,看到一双自己喜爱的鞋,就告诉售货员,他要买下这一双。但是,正当售货员把鞋装进鞋盒的时候,托尼注意到其中一只的鞋面上有一道擦痕。他抑制住自己当即萌生的不去计较的念头,说道:“请给我换一双,这只鞋上有擦痕。”
售货员回答道:“行,先生,这就给您换一双。”这个时刻对于托尼一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逐渐变得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果断行事。新的处世方法的报偿远远超过了买到一双没有擦痕的鞋子。他的领导,他的妻子,以及孩子们和朋友们都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新的托尼。他不再是一个一味应承的人了。托尼不仅更经常地得到己所欲求的东西,而且还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尊敬。
4、对怯弱说“不”,学会自我保护
善良是人的一种宝贵品质,但世间除了善良的人以外还有很多“好战分子”。所以,你必须以坚定姿态来捍卫自己的善良,让他觉得你善良但不是软弱可欺。那些喜欢向别人挑战的人,也不是针对一切人都施以强硬。强硬的人自不用说,那些神态严肃者,他们也不敢挑战。他们只对准了善良的人们,而且他们要先看一看这些善良的人们是不是软弱。
因此,你不要给他们提供被攻击的机会,要在善良的背面有坚定的心理支持。柔但不“弱”,善但不“过”。须知“马善有人骑,人善有人欺。”当你的利益受到侵犯时,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1)不要随便与人交心
在公司中社会活动比较多,多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加深同事间的感情,但切忌随便交心。只有你和同事都知道竞争没有用或者你们都放弃了竞争时,才会有真感情。在两个相互竞争的同事间,动了真感情,只会自寻烦恼。比如两个平级科员都可能被晋升为科长,但科长只有一个,一个晋升了另一个就不能晋升。没晋升的那个人可能会对那个晋升了的人产生误会,他们两人以后的交往也会不自然。
(2)不要对同事倾诉对上司的不满
如果你被上司发了一通火,你该怎么办?也许你可能晚上和同事到酒店借酒消愁,向同事倾诉你的苦衷和对上司的不满,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你的同事是你的竞争对手,他随时可能把你的牢骚报告给上司,也许几天后你被人“整”了还不知道为什么,就算你那位同事够朋友,守口如瓶,但也难保别人不会偷听到。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探探同事的态度,看他是否和自己立场一致。切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不要在同事面前批评上司
在同事面前不能随意倾诉对上司的不满,那么,随意的在同事面前批评上司更是要不得的。原因与上述的一样,无论你是有心还是无意的几句批评,都有可能最终传到上司的耳朵里。一旦传到上司的耳朵里,你的处境就会变得非常尴尬。
(4)在单位里不要站错队跟错人
如果你一旦站错了队,跟错了人,那么你跟定的那个领导一旦遭殃,势必会殃及你这个“池鱼”。因此,你必须跟准了人,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怎样看准人呢?你们可以利用公司开会、分派任务、聚餐等机会细心观察,谁对你亲谁对你疏,就一目了然。
当然,你如果不愿卷入领导派系的冲突,保持中立也不失为好办法。
(5)莫要让别人拿你当“替罪羊”
在单位里,有的上司精明能干,对下属要求严,这样,下属也不会懈怠;而有的上司却只做官不做事,敷衍他的上级。还有一些同事在与你合作时责任心不强,一旦有什么闪失,他会推卸责任,拉一个人替他“背黑锅”。
怎样才能不被上司抓住当“替罪羊”、不为同事“背黑锅”呢?一方面,要和上司和同事搞好关系,上司或同事就不会抓你,另一方面,做事认真,不马虎,事事都要白纸黑字做得有实有据,即使错了也会用证据解释清楚。
(6)自我贬低会招致别人的欺负
像“怎么都无所谓,我不在乎,这我不大懂”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这样的话体现出你的软弱。在公司发奖品时,本来你能得奖品的,结果因为有一个实力比你差得多的同事与你相争你就放弃了,这样做并不能体现你的大度,他也不会领你的情,说不定还认为你软弱可欺,以后会瞧不起你。
(7)有人说你爱传播谣言,你一定要找机会表白
大家都知道“道听途说”这个故事,是说一句话被不同的人传下来,已经与原意相悖了。你平时答复别人的话,经同事传播后可能变成了一句令他难堪的话。
这种情况下,不要因为被人误会就见了面畏畏缩缩、吞吞吐吐,要找个机会把事情真相告诉他。如午饭时间或休息时,可以和他谈一谈。如果他仍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你也不要计较,就应直接说明:“我绝对不会那样说你的,一定有别人有意歪曲事实。”这样表白就可以让他恍然大悟——你是被冤枉的。表白后,稍停片刻,再笑着面对着他,他会慢慢接受你的表白的,然后你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邀请他去吃顿便饭。这样,一切矛盾也都可释然了。
5、对小报告,该出手就出手
在一个单位中工作,难免会有得罪他人之处,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小人”之辈,你就必须要防备他在领导面前进你的“谗言”。那么,应该如何防备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发制人
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
那些善于制造“小报告”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别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别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机,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2)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谗言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不可告人的卑劣行径。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认识;
其次,与打“小报告”的奸人进行公然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恶人先告状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来对付谗言,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毋庸置疑,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但是到了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他任用一个名叫江充的无赖,江充为了一己私利,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造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宫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汉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不过,那时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杀害了。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4)不给小人以把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口说老实话,身行老实事,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一个值得信赖、值得重用的人,那么,奸诈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谗佞之徒也难以抓住诬害人的把柄,因而,也就远离了一切罪恶之源,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6、与同事言谈要保持一定距离
与同事言谈,言语不要太远,太远了人家会误认为你不合群、孤僻、性格高傲;太近了也不好,因为这样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使上司误解,认为你是在拉帮结派。所以言谈要体现不愠不火、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合适的和最理想的。那么,这个分寸应该如何把握呢?
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千万不要喧宾夺主。但也不能说“这不是我的事”这类的话,过于泾渭分明,只会破坏同事间的关系。
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长短。一些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你一定不要加入他们的一伙,偶尔批评或调侃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倒无所谓,但对同事的弱点和私事,保持沉默才是聪明的做法。
公私分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同事众多,总有一两个跟你特别投机,可能私下成了好朋友。但不管你职位比他高或低,都不能因为关系好而进行袒护纵容,上司对这类人“最讨厌”,认为这些人是不能信赖的人,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怎么能成得了大事?
有人认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假如有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朋友,而且,他竟分为你的搭档。如果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先要向他介绍公司分工和其他制度,大前提是公私分明。而不能跟他拍肩膀拉关系,以免惹来闲言碎语。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搭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会有良好的工作效果。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留到下班以后,你俩可以跟往常一样一起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分别,只是奉劝你一句,此时最好少提公事。
当一位旧同事重返公司工作时,你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首先你得清楚,这位旧同事以前的职级如何?他的作风属哪种类型?与你的关系怎样?如今重返旧巢,他的地位会有所改变吗?
如果他以前与你共事过,请不要在人前人后再提以往的事,就当是新同事合作吧,这样可以避免大家尴尬。要是他过去与你不相干,如今却成了搭档,不妨向对他有些了解的同事询问一下,但要装作轻描淡写,不留痕迹。
有些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然事后他会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但他当时粗声粗气或过烈的反应,却会叫你闷闷不乐。
对付这种脾气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以静制动。然而,消除误会,并非是采取凡事忍耐的策略,相反,恰恰是积极和主动。你不妨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地说下去,你只要处之泰然,保持缄默,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静下来,你再摆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肯定能将对方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