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0779300000053

第53章 李秀成是不是叛徒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然而,自古以来,这位将领就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叛徒,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不是大家所说的叛徒呢?

历史追踪

李秀成(公元1823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后期军事领导人之一,广西藤县人,公元1859年参加太平天国。勤苦好学,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升任后军主将。公元1859年封忠王,公元1863年主持军国大事,翌年,恬静(江苏南京)城陷,突围被俘,写有54000余字供词。被杀害。

李秀成于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种地耕田为业。李秀成于8~10岁间,曾在担任塾师的舅父处读过3年书,后为生活所迫而辍学,在私塾里帮工度日。金田起义前,他就和家人一道参加了拜上帝会。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秋,太平军自桂平、平南突围北上永安(今蒙山)途中,路过藤县,李秀成全家参加了太平军,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踏上了革命的征程,由广西、两湖而入江南,到了天京(今南京),随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由一名普通兵到高级将领。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领导人才,李秀成被东王杨秀清破格提拔为右四军帅,负责守卫天京太平门;不久,又升任后四监军,驻防仪风门外的高桥。同年10月,翼王石达开到安庆一带抚民,李秀成奉调随胡以晃前往,由于他工作勤劳刻苦、尽心尽力,深受领导喜爱。

公元1854年1月,胡以晃率太平军攻克庐州(今合肥),李秀成被委以负责城防重任,并擢升为二十指挥。从此他独当一面,军事政治才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

在太平天国革命熔炉中,李秀成由一名普通兵成长为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和统帅。他东征西战,戎马一生,富有谋略,讲究政策和策略,深受军民的爱戴,也为敌人所忌恨。他所组织指挥的二破江南大营之役,成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光辉战例。但他政治上不够坚强,军事上不善打硬仗,尤其在二次西征中不顾大局,铸成了大错;被俘后在笔供中流露出变节言辞,留下了污点。纵然如此,综观李秀成的一生,仍不失是一员为太平天国建立了光辉业绩的优秀将领和军事统帅。

公元1863年12月19日,李秀成上殿启奏天王,陈明当前形势,提出了“京城不能保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积极建议,结果,他的建议非但未被洪秀全采纳,反而招来了严厉斥责,最后他含着眼泪走出宫门。

公元1864年1月初,李秀成率队前往镇江、常州之交的奔牛镇,企图援救常州。2月28日,天京行将合围,李秀成又率马步数千人,猛扑锤山南麓敌营不利。当时,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合围天京。李秀成困守孤城,坚决抗击湘军的进攻。6月1日,洪秀全病死,由幼主洪天贵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李秀成执掌。湘军曾于城南、东、北三面挖掘地道30余处,李秀成组织太平军进行对挖,其中绝大部分被挖穿而失效,有效地破坏了湘军的攻城计划。7月3日,近城的地保城(即龙脖子)失守,湘军在山坡上安炮百余尊,对守城的太平军昼夜轰击,掩护在城下挖掘地道。7月19日中午,地保城附近城墙被轰塌,湘军冲入城内,其他各门的敌军也扒城而入。李秀成由太平门回到天王府,独带幼主一人,将自己的乘马让与他骑,一齐拥向清凉山。入夜,又折回太平门,伪装成湘军,由缺口冲出城外,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与幼主失散,自己也在方山附近被奸民俘获解送清营。

李秀成被俘之后,被曾国荃关在一个木笼中,经受了敌人的酷刑。7月28日,曾国藩自安庆到南京,当晚亲自讯问李秀成,并令他写出详供。从7月30日起,他以每天7000字左右的速度,书写了数万字的笔供。即《李秀成自述》在他的这篇笔供中,流露出不少阿谀敌人、冀图苟活的言辞,尤其是所写10条《招齐章程》,显示了为虎作伥的变节行为,留下了可耻的污点。可是,他所做的这一切也并未换得敌人的宽宥,于公元1864年8月7日被杀害。

解读真相

然而,为什么后人推断李秀成投降了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根据《李秀成自述》这本供词而展开的。

供词中说:“老中堂(李鸿章)有仁爱之心、德化之心……久悉中堂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并将京城沦陷喻作“我主无谋,清朝有福”。他还提出“招齐章程”,自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从而“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从这些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具有明显的谄媚举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谀奉承,如果说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那么这些谄媚并带有明显的屈膝投降之举动的语言是难以说出的。

不仅如此,赵烈文则在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李秀成被俘当晚与后者进行长谈的内容。据载,当被问到“汝今计安出”时,李秀成答道:“死耳。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遣之,免戕贼彼此之命,则瞑目无憾。”赵烈文觉察出李秀成“言词有乞活之意”,便答复说:“汝罪大,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李秀成听后低头不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位将领的投降之意。

当然,也有人说他写了一篇《自述》,是鉴于天朝已覆亡,为免部属被屠戮,说这些阿谀奉承之话,是希望他们收降部众,“不计是王是将,不计何处之人,求停刀勿杀,赦其死罪,给票给资,放其他行。”这种说法,后人也有部分的支持者。

究竟这本供词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们无从论断,但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最终还是被后人认定为是一个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