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0779300000052

第52章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雄才大略、骁勇非常,在他的一生中,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他的一生有过轰轰烈烈,也有过凄凉悲惨,他奔波18年,终于入主北京,但可悲的是,得以入主天子之地,但他却未能登上天子宝座,让人遗憾的是,这位风云人物不仅没有成为天下的主宰者,反而丢了宝座,至今,生死问题依然是后人们的难解之谜。

历史追踪

李自成(公元1606年~公元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祖籍是陕西米脂县,是明末清初风云一时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公元1636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公元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公元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公元1644年3月,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入京之后,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迫害明朝官员的家属,导致整个京城人心惶惶,致使人心离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公元1645年神秘消失。

解读真相

关于李自成最终的结局有3种定论:一种认为他死了;一种认为他兵败后归隐禅门;一种认为他兵败之后化名“曹国公”,潜伏6年之后,被清军发现杀害。

认定李自成死,这个结论来源于《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此外,如《乾隆御批纲鉴》、《绥寇纪略》、《见闻随笔》、《罪惟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甲申传信录》、《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永历实录》等诸多史籍也记载了相关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上报朝廷说,李自成只带亲信20人逃到了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路可走,最后自杀身亡。他派人去检查尸体,但发现尸体已经腐烂,难以辨认了。

其二,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上报唐王说,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

其三,多尔衮在公元1646年的《招抚湖南文武各官书》中说:“英王谋勇兼济,立剪渠魁,李自成授首于兴国八功山。”

然而,这种说法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反对者说,李自成一直以来骁勇无敌,身经百战,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地死了呢?

所以,这也就引发了李自成兵败后归隐禅门的说法。

这种说法见于清朝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撰写的《澧州志林》,其中说,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不仅如此,在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李自成所著的《梅花百韵》木刻版,又从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骨灰和砖刻《塔铭》,而且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所以,很多人据此推说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自成兵败之后化名“曹国公”,潜伏6年之后,被清军发现杀害。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李自成兵败之后,从另一个地方逃走了,到达了粤北金城山,后化名“曹国公”,在此建立根据地,率领残余部队抗击清军,后来被叛军出卖而死,死后葬于佛教圣地凑云山。而且在金城山的寺院里建有“曹国公”的雕像,下面刻有“明末清初之际曹国公结寨于此”的碑文。

然而,究竟闯王李自成最终的结局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