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10771100000043

第43章 孩子没权力说“不”

现在,还有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说“不”,他们觉得自己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如果生活中有哪个孩子喜欢反驳,性格中具有叛逆性,传统观点看来,者个孩子就是“另类”,被视为难以驯服的野马,会被认为没有教养,而孩子的家长也会因此受到人们的奚落。这时,作为家长势必就会采取种种措施企图改变孩子,通常的手段不是打骂就是冷落孩子,不理睬他们,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痛苦的折磨,家长想要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教养,让孩子变得顺从,让他们不再说“不”。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思维里,我们要一个男孩做到有教养,就一定会要求他必须听大人的话,在学校要遵规守纪,要严格按照大人设计好的理想前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在短时期内使这个男孩的教养得到了提升,可是孩子却失去了男子汉应有的气魄和他本来的个性,同时也让他没有了自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看法也不存在了。而要一个女孩有教养,我们则会要求她像个淑女那样地具有礼仪风范,要有文化、有素质,要性格温柔、听大人的话等等。如果哪个女孩子稍有个性,就会被称为“疯丫头”,被说成是没有教养。

在这种强迫性的教育下,只会培养出无棱无角的人,孩子们的天性也在教养的提升中逐渐被抹杀掉了。现在太多家长都乐观地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乖巧,这样做家长的脸上就是有光的。一个巨大的枷锁让孩子不得不接受现实,不得不变成大人们的雕塑品,不得不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人。

孩子们也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力,但是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却并没有将这种权力赋予自己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们喜欢替孩子做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上,也时常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在中国家长的内心里,古老的封建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我生了你就能够控制你、占有你、管教你,孩子就得跟着家长走。

可是这样做,家长会使孩子感到危机、不安全,因为人的安全感总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而家长过多地“教导”孩子,使孩子习惯于服从,进而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家长的附属物,缺乏独立意识,也会在生活中陷入巨大的不安和惊恐中。所以说,如果孩子像个影子一样地跟随、服从家长,那真是十分可怕的。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做主,处理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下达命令,没有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接受家长的意见。这种情况下,通常孩子会有两种态度:一是提出反对意见并与家长进行争论;二是默默地接受家长的决定,内心独自苦闷。在这种时候,争论是没有用的,因为家长已经认定了自己观点,家长会以自己的“权威”来施压,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苦闷。许多西方教育学者认为,像中国家长这样总是替孩子们做决定,是对他们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使他们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这样做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我们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家长要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争辩,充分和孩子讨论,无论什么事情,家长都要允许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的观点不对,家长可以做认真地解释,应允许孩子同自己争论。在孩子不能接受家长的观点的时候,家长觉得自己观点确实很有点道理,孩子不改变观点不行,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先停止这场家庭讨论,等过一段时间再找机会跟孩子谈,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规定。

斯普朗格的名言是:“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传授或吸收已有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人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解放被教育者,而且要解放被教育者的内部力量,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古今中外,不会说“不”的人办不成大事,在敢于说“不”的孩子身上,家长看到的虽然有许多“不听话”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孩子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

现代素质教育专家主张,现代家庭中的家长要让孩子从“逼迫式”教育中解放出来,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让孩子能够有机会说“不”,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