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10771100000038

第38章 蹲下来教育孩子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圣诞节的时候,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赞歌,橱窗里装饰着彩灯,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一个5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这位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绝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宝贝,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

“我……我的鞋带开了……”

母亲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孩子太矮了,他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脚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过去……

真的好可怕的情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刻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

这位母亲眼睛里的世界是灿烂多彩的,而她的儿子,却并没有像她所想象的那样高兴,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他们所处的实际情况也是有差别的,当她低下身来为儿子系鞋带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快乐与高兴此时并没有同时也属于她的儿子。

这位母亲因为偶然的机会而蹲下来,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很多家长都是以一个“高姿态”来面对孩子的,说话的语气几乎都是训斥的口吻,如果家长想以这样的姿态从孩子那里了解到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很难。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那些经常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发号施令,总认为孩子没长大、不懂事的家长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那些蹲下来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亲近,更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从而在家里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是这样做的:当我给我10岁的女儿梳辫子时,我蹲下身,望着我面前的乖女儿,轻声问道,在她的心目中,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我的孩子不仅说出了我的优点,同时还说了一些我身上的缺点,我听了之后很开心,并改进了自己,如今我和我的女儿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孩子在碰到烦恼时,最愿意倾诉的是同伴或朋友。造成孩子与家长的隔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双方的不平等地位。作为家长在意识上应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应成为孩子思想上的朋友,家长只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才能充分地了解孩子。

泽朔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最近,他感到学习压力有些大,因此心情非常糟糕。细心的爸爸看出了泽朔的心理变化,但考虑到儿子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于是便用QQ和他在网上进行交流,帮他排解心中的不愉快。

这样一来,泽朔很轻松地就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爸爸,爸爸也并没有因此嘲笑泽朔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者奚落他,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泽朔平等地交流,帮他解决心中的问题。

在爸爸的帮助下,泽朔的心情逐渐变得好起来,而且学习压力也减少了不少。从那以后,父子二人不仅经常在网上聊天,而且在生活中也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泽朔的爸爸真是一位用心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先是在网上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最终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家长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蹲下身来,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非但不能真正体现出家长的威严,还会造成孩子对这类家长的鄙视,孩子表面屈从,内心却会叛逆,逐渐与家长出现很深的隔阂和代沟。

佳佳在大人的眼里是一个性格内向、很少说话的女孩,可是在同学和朋友的眼中,佳佳却性格开朗、聪明活泼。平日里家长经常会自作主张地替佳佳说话。比如母亲和她在路上碰见了熟人,熟人看见佳佳,总会问她一些问题,往往是佳佳正要回答,母亲已经替她说了。再问别的问题,妈妈同样还是会替她回答。渐渐地,再遇到外人时,佳佳就不怎么说话了。于是佳佳在别人心里形成了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印象。

忽然有一天,佳佳认真地对自己的家长说:“爸,妈,咱们吃完饭好好聊聊好吗?我希望我们能够坐在一起,平等地对话。”佳佳的家长听得目瞪口呆。之后家长才发现,他们和佳佳之间太缺乏沟通,所以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女儿的心思、个性、性格、爱好等,他们都说不上来。

孩子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要求,他们更希望家长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给予自己话语权,能够平等地和家长对话。

“家长蹲下去,孩子站起来”,从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中,了解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并让孩子开心快乐、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