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常常倾向于以“怕”服人,而非以理服人。
家庭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孩子只有在充满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自恃是子女的家长、长辈,就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对子女不讲民主,不讲平等,不讲道理,以势压人,以强凌弱,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压制子女个性的发展,会对子女的成长很不利,弄不好还会使子女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星期天有明明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明明赶紧把作业写完,便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可是这时,爸爸喜欢看的足球赛时间到了,爸爸走了过来,厉声对明明说:“作业做完了吗,就来看电视?”明明回答:“做完了。”爸爸又说:“做完了就没事了?回房间看书去。”明明无奈,只好扔下遥控器。
爸爸拿起控制器,换到了体育频道,心满意足地看了起来。明明从门缝中听到了体育比赛的声音,非常气愤,跑出来质问爸爸:“你不让我看电视,你为什么要看?”爸爸对明明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他先是一愣,紧接着就提高嗓门,瞪着可怕的大眼珠子凶神恶煞似地吼道:“我为什么要看?因为我是你爸爸!你赶快给我回你房间去?不然……”说着,就举起了大巴掌,吓得明明不敢吱声了,溜回了自己的房间。
明明回到房间,感到很委屈,他不明白:难道爸爸就可以不讲道理吗?就可以对儿子称王称霸吗?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喜欢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指使孩子干这干那,他们在不断地给孩子下达命令。很多家长之所以习惯用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因为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总认为家长具有至上的权威,就应该命令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其实,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欣茜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在爸爸妈妈眼里,欣茜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家长让她做什么,她总是对着干;而欣茜也不喜欢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太不尊重自己,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做事情,从不征求她的意见,更别提会和自己商量了。
一个周末,欣茜在专心地练习画画,可是妈妈却命令她:“欣茜,过来帮妈妈做饭。”欣茜十分不情愿,她说:“妈妈,我在画画。”妈妈严厉地对她说:“我让你帮我做饭,你没有听见吗?你不想吃饭了吗?”
欣茜对妈妈说:“妈妈,我正在画画,还有一点儿就画完了,你先让我画完吧。”看到女儿这么不听话,妈妈生气了:“画画能当饭吃?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说着,妈妈拿起欣茜的画笔,扔到了地上,并命令欣茜:“去帮我做饭!”
欣茜看着扔到地上的画笔,听到妈妈命令的声音,伤心且生气地对妈妈说:“今天我就不帮你做饭,我不吃饭了还不行吗!”说完,她哭着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只是在显示成人家长的权威,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在命令下生活的孩子,要么自以为是,个性极强,要么就没有主见,个性懦弱。
英国教育专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应该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的时候才能用。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说:“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这只能是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子女义务的依据,而绝不能以此作为向子女施展特权和大耍家长威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