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10769100000069

第69章 风险与规避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由于在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这使市场活动的各方面的参与者面临种种风险,于是发展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办法和工具,但是这些规避风险的办法和工具本身也会产生风险,于是又发展出规避其风险的办法和工具。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的风险也在变化,从而规避风险的办法和工具也在发展和变化。

例如,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会遇到失业、生老病死等等风险,于是发展出种种防止和抵御这些风险的办法和工具,如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但这些保险本身也会有风险,于是将社会保险基金组建为投资基金不仅使其增值,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又通过组合投资减弱其风险。商业保险本身也有风险,于是发展出再保险公司对商业保险进行再保险。

又如,期货市场就是为规避市场风险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在于能够规避未来价格变化而导致买方或卖方的亏损的风险。70 年代以来,由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崩溃,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的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于是开发出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汇率指数期货、股价指数期货、利率指数期货、期权、掉期等等)。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者的风险是由“投机”者来承接的,没有投机者的投机,就不会有套期保值者的规避风险。但是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本身就会产生风险。而且期货交易具有杠杆效应,用少量的保证金可以从事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交易,这样,在期货投机的“零和游戏”中,期货交易一方面获利很大,另一方面亏损也很大,使期货市场本身又成为风险很大的市场。于是又产生了防御期货中的风险的种种办法,如提高保证金比率等。

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中各种套利基金(对冲基金)本来是想通过对冲交易,规避投资风险的,但它们参与股票、期货市场的投资往往又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并使自己面临巨大风险。1997 年7 月,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固然主要是在金融国际化的条件下,这些国家的金融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所造成的,但是,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对冲基金的巨额资本的投机活动也是引发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和蔓延,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期货市场、对冲基金、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议论。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第一,如何看待金融的国际化?有些人对金融国际化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由发达国家推动的,只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损害。应该说金融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金融国际化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把各个国家的市场、各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彼此越来越不可分离。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必然伴随金融的国际化,因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媒介、触媒剂和润滑剂。如果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金融的国际化也同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几年前还有人怀疑欧元能成为事实,殊不知,明年元月就将实际运作。

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的国际化中,发达国家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主要使它们得到利益,其中许多“游戏规则”就是为了它们的利益而制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求开放各国的市场、要求贸易自由化叫得最响。但也不能由此说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害而无利,以商品的输出来说,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放(虽然仍有各种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发展中国家有竞争力的商品(如劳动密集型商品)就有可能挤进发达国家的市场,并给它们的企业带来威胁(否则,为什么它们老是说我们“倾销”呢?);同时,由于金融的国际化,也使发达国家的资本能够便利地流入发展中国家,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当然,金融国际化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威胁,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投机资本得以迅速地、大量地由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迅速地、大量地向一个国家流入,从一个国家流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完善、经济实力弱,正如这次亚洲金融风暴所表明的,它们的投机性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害。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指责金融的国际化,试图用封闭的办法阻止国际资本的流进和流出。但这样做,固然可以防止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界经济相隔绝,阻碍国际资本在本国的长期投资,从而阻碍本国经济更快的发展。当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开放要循序前进,应与自己对市场管理的能力相适应,但与此同时,还应在健全本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市场管理方面下功夫,这是规避国际投机资本给本国带来巨大风险的根本办法。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办法和规则的制定。

第二,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更加深了一些人原本已有的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痛恶,令一些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持怀疑态度者更加怀疑。这种态度会阻碍我们发展期货市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去规避市场风险。尽管中国的期货市场在发展中出过许多问题,也有一些公司在参与期货交易中蒙受巨额损失,但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拒绝金融衍生工具。要看到,我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我们必须规避国际市场变动可能带给我们的损失。例如,我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企业的对外经济关系越来越发展,我们需要利用外汇期货指数来规避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国内,由于市场的发展,各市场主体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证券市场股价的变动使股票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而我们还没有股票期货指数作为避险的工具。又如,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国债上市买卖使国债的持有者增加了风险,而我国的国债期货至今没有恢复。对金融衍生工具,应该研究它们,利用它们,同时设法减少它们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而不是像害怕瘟神那样躲避它们。

第三,如何看待投机?这已是一个老问题了。经过改革开放中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人们对经济活动中的投机已经不是简单否定了,但在亚洲金融风暴后人们又对投机另眼相看了。人们看到对冲基金在投机中给一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于是开始反对“损人利己”的投机,或者反对“过度投机”。其实在期货市场中,没有投机者承接风险,就不会有套期保值者的规避风险,这是大家清楚的。但投机者的投机,其动机就是获利,如不利己,为什么他们要去投机?至于说到“损人”,期货市场的投机本来是“零和游戏”,一方赢的,就是对方输的,输赢相抵为零。也就是说,只能靠别人输,才能获得自己的赢。那岂不是“损人利己”?人们不反对投机,但反对过度投机,因为过度投机会打乱市场的正常的交易秩序,引发巨大的风险。这是不错的。问题是何谓过度投机,这个“度”何在?这个“度”应该是交易所制定的,如果越过了交易所制定的“度”,那当然不仅应该制止,而且要加以处罚。但在交易所制定的这个“度”之内进行投机,却不能说是过度投机。如果在交易所规定的“度”之内发生了被认为是过度的投机,那也应该看做是交易所制定的“度”不当,应该加以修改,加以约束,限制投机的“度”,从而减少市场的风险。亚洲金融风暴中一些对冲基金横冲直撞,确是令人瞠目,可是它们并没有违反交易规则,那就很难指责其为过度投机,即使认为它们的投机给所在国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害,从而被认为是“过度投机”,那也应改变交易规则,以限制其投机,不使其过度。香港、台湾等地区主管部门就是这样做的。

原载《中国证券期货周刊》,1998 年12 月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