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
10767100000006

第6章 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勤劳的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是人们健康长寿的无价之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到心理,从起居到言行,影响人体健康的习惯很多,我看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养成“六大”好习惯。

1.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但是真正懂得吃的学问的还不多,不少家庭仍是早饭马虎,午饭凑合,晚饭全家福,有的双职工连晚饭也凑合,根本谈不上保持全天的营养平衡合理。膳食给人提供的营养素过多或不足,都是有害的。一日三餐,是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也是合乎营养卫生的食俗。实际上“一日三餐”确有科学根据,根据之一就是这种习惯与人体生物钟有关。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老鼠在上午8:00开灯,下午8:00关灯的环境中随便进食,结果发现它们在关灯后的1 2小时内大约进食3次,在关灯后(相当于黄昏)即进食1次,在关灯与开灯时间间隔中间(相当于午夜)进食1次,开灯之前(相当于拂晓)进食1次。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老鼠之所以在“夜间”分3次大量进食,是存在于它们视神经交叉上的神经细胞群(又称视神经上核)中的生物钟在起作用。这种生物钟又称“概日生物钟”。人类活动与星夜行性的老鼠活动存在着2小时的相位差,但是一日三餐的习惯是,同样原因造成的,显然与概日生物钟户咱皂存在数量上的关系,而这又可能与大脑的能量代谢有关。人类的大脑活动需要大量的能量补给,一个成年人的大脑重量只有体重的约2%,而能量的消耗却占人体总能耗的20%,这种能量一般为葡萄糖,每天消耗量可达1 20克。葡萄糖作为能量供给大脑后分解为二氧化碳不口水,所以必须不间断地向大脑提供能量。一日三餐如何安排,是饶有趣味的探讨课题。

俗话说“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医学研究证明,早餐宜摄入高热量的食品,晚餐要以清淡少食为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代谢变化,都有内在的生理节奏。比如人体在下午的体温总是略高子清晨;一到傍晚,血中胰岛素的含量就上升到高峰。胰岛素可以使血脂贮存在腹壁之下,日积月累的脂肪堆积,使人日益发胖。

不少人习惯晚餐吃得好,宾朋饮宴,逢年过节,婚宴喜丧,丰盛的鱼肉酒席也多设在晚上。交口此饱食肥腻的晚餐非但不能进补营养,反而有害健康。晚餐吃的过饱,血脂量猛然升高,加上人在入睡后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因此大量血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

肥胖是许多疾病的信号。因此,不少人为了减肥不吃早点,少睡觉,多活动……但往往收效甚微。根源就在于不知道晚餐宜清淡少吃。有人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两组人进食同样的食品,一组是在早晨7:00进食;另一组人则在晚上6:00进食。两组人一天就吃这一餐。结果是:早晨进食的人体重逐渐下降;晚上进食的人,体重不断增加。而且不论男女结果都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体白天尤其是上午工作量比较大,人体消耗的热量比较大;而晚餐后一般活动量小,消耗的热量自然也很少。因此,早餐要摄取定量的蛋白质的食品,要吃的很好,午饭要供给以糖类物质(如米饭、馒头、粥)为主的足量食品,吃得饱;而晚餐则宜吃清淡少油腻的饮食,而且要少吃,以七成饱为宜。

2、每顿八成饱

俗话说:“餐餐八成饱,不把医生找”;“吃饭莫过饱,一年四季好”。这些民间健身谚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首先,进食过多会造成胃部满胀,增加胃肠负担,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胃肠疾病发生。其次,饱餐还易使脂肪在体内“堆积”,造成肥胖,伴随肥胖而来的可能是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第断增加。而且不论男女结果都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体白天尤其是上午工作量比较大,人体消耗的热量比较大;而晚餐后一般活动量小,消耗的热量自然也很少。因此,早餐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的食品,要吃的很好,午饭要供给以糖类物质(如米饭、馒头、粥)为主的足量食品,吃得饱;而晚餐则宜吃清淡少油腻的饮食,而且要少g吃,以七成饱为宜。三,饱餐易使胃肠供血量剧增,大脑供血相应不足。因此,易导致大脑疲劳,记忆力降低,反应迟钝等。我的一位朋友有一首《筷子谣》诗这样写道:

七成李食八成饱,筷子架起健康桥。

暴饮暴食无节制,筷子变成杀人刀。

小小筷子短又小,能把生命重担挑。

智者常夹长寿面,愚人喜掮减寿肴。

这首诗形象生动说明了饱食的危害,节食的必要。

近年来,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学家潜心研究表明,长期饱食、便秘的人,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乃至罹患海默氏综合征。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全国老龄问题学会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限制热量摄取可以延长寿命,减少一些疾病,甚至可能使衰老的过程放慢。医生们认为,我们的饮食方式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35%的心脏病、22%的癌症和大约12%的糖尿病是饮食不当所致。

国外专家曾对长寿地区洪查山谷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发现那里的百岁老人每天都吃得很少,他们日膳食摄入的平均热量仅1200千卡,只有正常人的一半。

3.良好饮食习惯歌诀

食物多样化,宜杂不宜偏;三餐讲平衡,精粗搭配全;每顿八成饱,收支正相抵』旨肪勿过量,少糖莫贪甜;常吃绿叶菜,适当少用盐;可饮低度酒,喝茶不吸烟。

另外还有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的歌诀。北京人把大白菜作为冬天的看家菜。白菜属于绿叶菜类,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钙、铁、磷等。大白菜古称“菘菜”,因为它能耐寒,有松树的性格,又在冬季收获,故而得名。大白菜有青口白菜和白口白菜之分,上市的时间有早晚之差。习惯上青口白菜以做菜熬炒为宜。青口白菜易储存。大白菜性甘微寒,有清热养肺,生津利尿的功效,而且同肉类做菜熟食则甘平味美宜人。同时,还能滑肠通便,减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坏,有利于毒物消除,阻止或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白菜荤素皆宜,为菜中佳品。可以切段炸点辣椒油,放点盐花凉拌生吃,也可炒、熬,或做涮羊肉的菜码,做馅。古人说:“白菜青蔬,养生妙法。”蔬菜对人体的营养和保健至关重要,所以说应该吃点新鲜大白菜。

豆腐的做法相传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润燥生津,补中宽肠之功效。豆腐可做素菜的主要原料,也可入荤菜中为佐。豆腐可与小葱拌吃,俗话说:“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还可与菜熬或炒或烩。冬天可冻透为冻豆腐味尤美,也可炸成豆泡做炸豆腐,做成豆腐干,也可做菜下酒,可荤可素。此外,尚可做酱豆腐、臭豆腐。未点成豆腐之豆浆有清肺补胃、润燥化痰之功。浆面凝结之衣,揭起晾干为腐皮,可做菜充饥,最宜老人食用。豆腐配白菜同吃更好,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

4.粥疗养生

食粥是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治病养身的好习惯,对慢性病患者更为适合。粥不仅易于消化,而且是一种食补。现略择几例如下。

免疫粥:即大枣煮粥,服时加点蜜糖,用于健脾固胃。古代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大枣中含有cAMP(它升高时,细胞免疫性便增强)。皮肤上出现“紫癜”者服此有益。加些带红衣的花生米,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大枣加桂圆煮粥,可补益气血,常服者说,此粥有“力胜参耆”的作用。加小麦煮粥,放一些甘草粉(调味),常服对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神经官能症有良效。加莲子(有芯)煮粥,可治心烦失眠。加生姜煮粥,可谓和胃气,常服对胃神经官能症有益。冠心粥:寻常百姓加山楂酱、菊花晶、金银花露各1匙。常服对高血脂、冠心病有益。神仙粥:春季多感冒,可用此粥防治。糯米二两,生姜5大片,带须葱白5~7根,米醋小半盏,煮粥热服,盖被卧避风出汗。优生粥(即八珍粥):莲子(去芯)、南黄实、米仁、白扁豆、淮山药、茯苓各3 0克,糯米、粳米各250克,均炒黄研粉,装入玻璃瓶保存。服时取粉一二匙,加适量糖及开水冲服。此粥有益于婴、幼儿的发育。

喝粥确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人民素有喝粥的习惯,古人也多有喝粥养身的经验之谈,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讲,咀嚼功能减退后,适量地多喝一些粥是有好处的。所以医学家认为粥是最好的食补。清代大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粥为世间第一补物,病人,产妇粥养为宜。”据考证,经历代医学家,养生学家的实践与理论总结,粥谱(方)已达数百种。粥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补气养血,补阴补阳、健脾润肠,清热散寒……能防治呼吸、神经、泌尿、生殖、心血管、小儿、妇科等疾病。

粥能防病治病。《本草纲目》指出:“古有用药物、粳、栗、梁米作粥,治病甚多。”《医药六书药胜总文》曰:“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滋养谷气妙品。”我国民间流行的粥养谚语,“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心虚气不足,粥内加桂圆”;“要保肝脏好,枸杞煮粥妙”;“若要双目明,粥中力口旱芹”等。实践证明,十分有效。又如神仙粥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屡试屡效;鸭粥、冬瓜粥、赤豆粥可治各类水肿。

粥能养生延年。清代养生学家黄云鹄在《粥谱》中说:“一省费、二津润、三味全、四利隔、五易消化。”因此,粥对年老体弱者尤为适宜。如芝麻粥能补益肝肾、养血不口血、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洲弓其列为上品。红枣粥能健脾不口胃。龙眼粥补益心肺。莲子粥能厚肠胃,固精气。枸杞粥能明目安神,滋肝养血。山药粥能补肾精,固肠胃。黑木耳粥能凉血止血。桑仁粥能明目养肾。

粥能应时宜人。夏天可食绿豆粥、赤豆粥、荷叶粥、百合粥、芦根粥;再配以朱红、山药等,集防暑解毒滋补于一体。若将绿豆、赤豆、黑芝麻、麦片制成四色粥,其色、香、味俱全,滋补作用更为明显。冬天可食狗肉粥、羊肉粥、牛肉粥、糯米红枣粥,既暖胃又滋补,妙不可言。

“药食同源,药食同用”。古人总结出粥补的“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八字诀,阐明了食药互补作用的优点。那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补品众多的现实面前,粥补仍有其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