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地域
10767000000054

第54章 骊山脚下永不飘散的疑云——秦皇陵

小问号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陵墓不仅仅埋葬着死者的尸骨,还是灵魂安息的“家”,哪怕是一抔黄土筑成的衣冠塚。贫民百姓仅可容身的小小墓穴,寄托着后人的无限哀思,贵为一国之君的帝王陵寝,自然是一如生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陵墓到底藏有多少稀世珍宝?陵墓的方位、青龙宝剑、俑坑中的焚烧痕迹等犹如一朵朵疑云,始终缭绕在骊山脚下,永飘不散……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皇帝,可以说家喻户晓。他既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可是他创立的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他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坐落在骊山脚下的皇陵也因众多未解之谜而备受关注,被称为“天下最神秘的皇陵”。

一是神秘的方位。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呈坐西朝东之向。中国古代一直有面南为尊的传统,为什么秦皇陵要面向东方呢?有的说,它朝东表明秦始皇死后也要监视被自己打败的六个诸候国,它们都在秦国的西部;有的说,皇陵朝东表明秦始皇一直在等待东渡黄海的徐福,因为他生前曾派徐福去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虽然活着的时候秦始皇没有看到徐福带着不老仙药回来,但是死后也要等着,让自己永生。

二是神秘的巨大陵寝。《三辅故事》曾记载这样一个神奇故事。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经派遣30万人去盗掘秦陵。可是在挖掘过程中,一只金雁突然从墓中展翅飞出,神奇地消逝在南方的碧空下。几百年后,三国时期的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一位叫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身上的文字推断,这就是陪伴秦始皇的那只大雁……千百年来,围绕着这类神奇传说,使秦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用了大约38年的时间、约72万人修筑了它的陵寝。秦始皇陵内城面积约为2.13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已发现的各种陪葬坑的范围,面积将达60平方公里。家喻户晓的兵马俑坑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样的陪葬规模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当年,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大的陵墓,而且要有那么多的陪葬品?仅仅是好大喜功,还是另外隐含着其他的深义?许多专家来到骊山脚下,却找不到答案。

三是神秘的地宫。关于秦始皇陵的地宫,民间早有许多可怕的传闻,在通往秦始皇寝床的甬道上,布设了层层暗道机关,弓弩、毒气、暗箭等等,不一而足。多少年来,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让无数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探险家、盗墓大盗想入非非。地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奇特结构?真有暗道机关吗?藏匿了多少奇珍异宝?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玉石椁?……在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有这样一段简短却清晰的文字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见,秦始皇的地下宫殿里确实有“奇器珍怪”,人鱼的油脂点燃的长明灯,以及用水银模拟他统治的疆域内江河湖海的流动,在地宫上空模拟的日月星辰的转动,同时地宫内也布满了“弩矢”阻止盗墓者。这又是一层多么诡秘可怖的疑云啊!还有,地宫到底设有几道门?真有修筑陵墓的工匠来不及出来被“关”在门里,成了陪葬品?地宫里有没有空间,会不会塞满了各种珍宝?等等谜团至今还困惑着人类。

四是神秘的灰烬或炭迹。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中的一部分,那是一支8000兵马的部队。他们依次排开,面朝东方。这些陶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发掘中,人们发现一、二号俑坑里的木结构全部被烧成了灰烬或炭迹,甚至连陶俑、陶马的彩绘颜色也被烧掉了。那么,为什么会在地下俑坑里出现大火?有的说是项羽所为,可是,史书上只记载他纵火烧毁阿房宫,并没有烧毁陵墓的记述;有的说是地下陵寝中产生了沼气,发生了自燃现象;有的说是秦朝人在祭祀时不慎惹起了一场大火,造成了一场不该有的灾难。但是,这些灰烬或炭迹到底是什么大火造成的,仍然查不出原因来。

五是神秘的宝剑。在兵马俑中,人们看到了秦始皇使用的一把宝剑,长达91厘米,弯曲45度也不会折断。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它还是寒光逼人,一叠19张厚的纸只要轻轻一划,就能划透,可见其锋利无比。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经过科学家测定,剑的表面还镀上了2%的铬来防锈。可是,世界上最早用铬盐氧化来防锈的记载是1937年德国人所发明的。那么,200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获得这一“专利”的?真有这样的技术吗?如果没有,这把宝剑为什么不生锈,表面上为什么会有镀铬?

六是神秘的秦始皇遗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女尸”,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21世纪初,江苏连云港市出土的汉代女尸,也恍如生前,皮肤竟然有一定的弹性。这让世界震惊。那么,秦始皇的遗体能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从遗体保护技术上分析,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可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是酷暑,当时尸体就发出了熏人的腥味,是用鲍鱼放在尸体边上以混淆嗅觉的。最后能不能有特殊技术让秦始皇的尸体“臭而不腐”呢?这也是一个谜。

以上神秘的谜团,也只是秦皇陵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电影巨星成龙在他的力作《神话》中将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一个无重力的世界,可见,秦始皇陵对于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神话”。

“小档案”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直至秦二世继位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竣。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部门测量的高度是43米。1982年,某部工程兵再次对陵墓封土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这一结果与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相近。可见2000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已下降了二分之一多。神秘的秦始皇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虽然这个结果误差很大,但是首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当然,是否如此还有待将来的进一步挖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