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地域
10767000000010

第10章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村落——“太极村”

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是一个人才辈出、富甲一方的“风水宝地”。村里的老人介绍,600多年来,这个原本多灾多难的小村落却奇迹般的风调雨顺,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灾大难,村民们安居乐业。据说,这与村子的布局有关,整个村落就是一幅太极图。因此,这个在当地叫“俞源”的小村庄被外地人称为“太极村”,而闻名遐迩。那么,是谁按照太极图来建筑了这个古老的村落?为什么要这么做?“太极村”在建筑布局上有哪些奇妙、神秘之处?

最早揭开“太极村”神秘面纱的是气功师俞森惠。1996年7月,武义矿山公司中医气功师俞森惠回家休假中,在村口古树林中练气功,偶然发现这里的“气场”很强,感到十分意外。经过认真观察,他发现四周地形很像一个太极图,想到太极与气功的关系,心中为这一发现而激动,随后引来了许多专家、媒体到现场观察,都认为很像一个“太极图”。经丈量,整个“太极图”面积达120亩。后来又在村中的古建筑、古家具器皿上相继发现绘有太极图形的竟有四百多个。一时间,俞源村好像成了一个太极图的世界。1998年,李纲纪念馆馆长马林先生到俞源村考察,当年8月15日《钱江晚报》头版发表了他的《俞源村,活脱脱一幅星象图——武义县这个村落留下许多奇异不解之谜》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都争相报道或转载,默默无闻的俞源村仿佛一位歌星一夜成名。

1998年,北京清华大学的三位建筑学教授兴致勃勃地来到浙江,希望考察一下遗存在这里的明清建筑。负责陪同的当地文化部门领导人向他们推荐了武义县俞源村,再次把它推向了世人的视野。

这个村庄距武义县城仅20多公里,是个有700多户人家、2000多人的古村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俞源古村几乎囊括了江南地区所有明清古建筑的格式。村中现存各类宋、元、明、清古建筑395幢,堪称全国之最。民居、宗祠、寺庙、亭阁、牌坊、藏书楼一应俱全,大气的元建筑、古朴粗犷的明建筑、繁复细腻的清建筑在此一一展现。俞源村四面环山,环境十分幽雅。如果没有向导,很难找到这个世外桃源。当年,那三位教授踏上这片神秘的小村落时,立即被这里的奇异景观所深深吸引和震撼。

俞源村不仅明清的古代建筑特别多,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村庄布局设计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专家们研究发现,这与1974年在河北宣化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排列完全一致。

专家们还发现,流径村庄的一条S型小溪正好是一条阴阳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极二仪”。在小溪南边的“阴鱼”,古木参天,鱼眼处恰好有公路穿过;小溪的北边就是“阳鱼”了,这里又是一片金黄的稻谷,鱼眼处种着旱地农作物。一阴一阳,一南一北,栽什么,种什么,都迥然不同,却都繁荣昌盛……

那么,到底是谁建的神奇太极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俞源村最初是由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规划设计并坐镇督造的。在这个布局形成前,俞源村旱灾、水灾不断,瘟疫流行,而且村子里经常闹火灾,弄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相传,刘伯温当年来到俞源村时,发现村子四周有11道山岗环绕,有祥瑞之气,但是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缺少阴柔之美。察看良久,深谙太极的刘伯温随把溪流改道成了“S”型曲流,与11道山岗形成了黄道十二宫,从而构成了奇妙的太极图。

1999年,美国邮报发表了题为《俞源村有太极图》的报道,并进一步认定刘伯温曾频繁出入俞源与友人谈书论卷,俞源村的巨型太极图可能就是他设计的。这让披上神秘面纱的俞源村变得闻名中外了。

今天,我们不管这些是否正确,或是否有根有据,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俞源村到处笼罩在太极文化的氛围之中:石头铺成的巷道、梁柱、墙壁、门窗、生活用品处处都有形态不一的太极图。当你在村里楼堂庭院之间穿行时,左弯右拐,如入迷宫,迷路在俞源是寻常事。没有向导,外人走出俞源是很难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俞源村的太极图地形,既挡住了北方的寒冷空气,又滋润了村南村北的植物。这其中蕴含的和谐生态建设理念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小档案”

对于俞源村来说,还有许多不解之谜。几百年来没发生过一次洪灾、旱灾,是否仅仅因为巧合?为什么古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没有白蚁、蜘蛛,也没有鸟雀过夜?“声远堂”沿口上的9条木雕鲤鱼,为什么每年都会随着季节而改变颜色?明、清两朝俞源出过尚书、抚台、知县、进士、举人等260多人,仅仅是此地阴阳和谐、气场特殊吗?为什么那么多人才集于一村?等等。这些百年之谜至今没有人能够通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