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09

第9章 春季养生篇

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所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人在这时应特别关爱自己的身体,防治疾病。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要防止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内经素问·四气调摄》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为四时调摄的宗旨,它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气的升降出入)、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

祖国医学认为春气通于肝,天人相应,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方能预防疾病保健康。要想肝气顺应自然,首要的是必须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应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按照中医理论,怒伤肝,故春季养生必须戒怒。

春季人们常会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困乏嗜睡,可以通过运动来予以消除,绝不能贪睡,因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遂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

春季食补宜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菠菜舒肝养血,都宜常吃。春季除保肝外,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海虾、牛肉、芝麻、杏仁、黄花、枸杞子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将有益于全年的健康。

(一)立春养生

1.风俗

立春是最早的“八节”之一,“节”有段落的意思,发展到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段落,因此战国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是用“平气”,即把一岁(当时以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平分成二十四份,每节十五日多一点。

我国古代还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立春十五天的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是说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的风俗,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春耕的重视,还包含有科学的春季养生思想。迎春活动是叫人们从立春开始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性情,使心神愉悦。

2.起居

从中医角度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人体五脏与五行对应的是“心肝脾肺肾”。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从情绪上讲,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有利于肝脏。所以从立春开始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

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三九”、“四九”那样酷冷,但若过早脱下棉衣,很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被摧毁,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春天主生发,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仍须保持穿暖少脱之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与双脚。

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下帽子、围巾。早春容易使人大意的是一双脚的保暖和保干。《老老恒言》中说:“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明朝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一书中,对起居调摄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书中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挣开,却除风火。”

(二)雨水养生

1.风俗

雨水前后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即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上元节”,是上元天宫大帝圣诞,系道家所奉的三官之一。元宵节是新年的最后一个庆祝活动,又称小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制作元宵圆仔,先敬神,然后全家聚集,象征合家团圆,过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

2.起居

在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的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悉、少乐、少喜、少好、少恶,此行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养性延命录》中说:“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

雨水时节气候多变,关节组织往往随气候改变而收缩和松弛,容易造成关节酸痛,患者要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患部,加强局部血流畅通。

由于雨水时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故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等疾病。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

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是:①摄养精神;②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风湿;③作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④适当对脾胃进行补益。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个时候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的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体重的五十分之一,但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四分之一。人类由于直立行走等因素,身体上部和大脑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久坐不动,加上大量用脑工作,容易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头昏眼花,腿麻腰酸,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所以经常促伸懒腰,活动活动四肢对消除疲劳绝对有好处。

伸懒腰可以说是春季最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每天早晨刚眼醒,在床上伸个懒腰,会使人感到浑身轻松,睡意顿消;工作劳累时伸个懒腰,会使人立刻恢复精力。动作简单,功效显著,希望大家别小看它,日常起居中要养成常伸懒腰的好习惯。

3.饮食

食后养生包括:

①漱口;

②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

③环脐摩腹三十六次;

④散步消食;

⑤远视三分钟。

(三)惊蛰养生

1.风俗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时值公历3月5日前后,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进入冬眠的虫类,如蛇、蝎、蜈蚣、青蛙等叫做蛰虫,冬眠名为蛰伏,所以整个冬天它们躲在泥土下面不食不动,到了惊蛰这一天,被春雷惊动才从蛰伏的状态中惊醒过来,所以名为惊蛰。惊蛰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一声春雷,不仅惊醒了蛰虫,而且使整个大地苏醒过来,出现一派勃勃生机。

七十二候中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已开始春耕。正如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山西雁北这一带这天讲究吃梨。

2.起居

惊蛰虽然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可是同时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中医向来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所以我们在这一节气中必须作好感冒和流感、精神病、“旧伤复发”以及风疹、麻疹、水痘、皮炎等的预防工作,特别以下几种严重的致命疾病更要引起重视:

①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

②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

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得病,其中儿童为多;

④冠心病。

3.饮食

饮食调养的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

(四)春分养生

1.风俗

春分时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时值公历的3月20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等。春分节气中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说是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闪电。

2.起居

此季节,暖湿气流活跃,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阴雨天气较多。将居室安排得合适有序,对身心的健康很有益处。

此季节病菌活跃,是传染病多发时期。因此,为了保护身体健康,注意环境卫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卫生不仅仅指室内卫生,也包括室外卫生,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一定要把不起眼的角落和阴暗死角的污垢清扫干净。

3.饮食

在此节气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在起居方面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五)清明养生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风雨相逢初一头,沼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雨若南至,预报丰年大有收。

“清明”含意是气候温和、草木萌发,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重要的节气,所以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城市里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之孝道的具体表现,是相沿已久的习俗。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后来日期由原来的一个月变为十天,最后又变为清明前后的三天内,现在一般将清明这天称作寒食。

1.起居

清明养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古人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方顺天理。”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所以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其次,旺木伤金,金为脾,所以这一节气中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中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这个节气中还要注意预防感冒,衣着适当,居室装饰避免有毒材料,经常通风换气。

2.饮食

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春季正是冬笋、春笋相继上市的时节,笋味鲜美,人多喜食。但它性寒,滑利耗气。《本草从新》说:“虚人食笋,多致疾也。”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更耗其气,因虚而益虚,易于发病,每见食笋引起咳嗽,导致咯血、哮喘的复发。鸡能动风助肝火。春季正值肝阳上升的时节,食鸡就易动风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导致迁延性、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肝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六)谷雨养生

“谷雨三朝看牡丹。”

“做天难作谷雨天,稻要温暖麦要寒;种田郎君盼时雨,采桑娘子望晴天。”

1.风俗

谷雨时节斗指癸。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谷雨三候为:“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戴任降于桑。”在山东、陕西某些地区,是日人家贴厌蝎符于壁,认为可除毒虫,符上书咒曰:“谷雨晨,奏请谷雨大将军。”

2.起居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调摄养生不可脱离自然环境的轨迹,要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体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臧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

3.饮食

此节气中人的消化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所以正是使身体受到补益的大好时机,不过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而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而且还可以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