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08

第8章 中医断症的法则

人体内90%以上为水分,这些水分或体液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血、津、液。而这些具有功能作用的体液可以归纳为阳性和阴性两大类。阳性者,流动性较强而温度较高;阴性者,则留守性较稳而凉润。在辨色方面,黄、赤(红)色属阳,而青、白、黑色属阴;光低微无力者属阴;口干而渴为阳,而口润不渴者为阴。

虚者,缺乏也,不足也;实者,充足也或太过也。在治疗上,虚者补之,填之;实者削之,泻之或通之。当气、血、津、液的实质部分太过充实时,这便是“气”滞、“血”淤,“津液”(水)泛之实证表现,此时,我们当削之、泻之或通之。

中医诊断病症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

“望诊”:首先要“观神”,“神”是精神的表现,是生命的活力,“观神”就是观察病人精神、神气的变化,以辨别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其次是“视形”,就是指观察病人的形体和动态,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视形”以外,还要“察色”,就是观察病人的气色。古人从临床的经验积累中,发现气色是脏腑荣枯的指标之一,所以“察色”在“望诊”之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辨舌,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古人说:“舌乃心之苗”,又是脾之外候。脾主运化,而舌与脾胃的消化有密切关系,故消化情况容易反映于舌部。

《内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有病也必影响心,心是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主。舌既为心之苗,则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经络关系来看,手少阴之脉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可见脏腑与舌有直接关系。

“闻诊”:闻者,听也。中医的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是听病人的呼吸、言语、呕吐、咳嗽的声音;后者是嗅病人的口气和排泄物的气味,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寒热虚实。

《内经》有云:“闻而知之者谓之圣”,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往往能够借着病人发出的气味找出病源,这方面在西医断症时亦有采用。

咳嗽是肺气不顺的表现,如咳声无力而又声音低沉多为虚证,反之声音重浊的便多属实证;咳声清冷多属寒证,咳声干裂多属燥热证。

呕吐为胃气逆所引致,有声又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谓之“吐”。

气由胃上逆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声音称为“呃逆”,如呃声微弱无力多属虚寒,反之呃声响而有力多属实热。嗳气可由肝胃不和、宿食不化、胃虚气逆、寒气犯胃等原因引起。太息俗称“叹息”,由于情志抑郁和胸怀不舒所致,表现为发出长呼或短叹的声音。

闻除了用听觉分辨病人的病情深浅和虚实寒热外,也包括用嗅觉诊断病人的病情,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白带以及二便等气味。

口臭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当然,牙患和口腔不洁也会引起口臭。若口腔发出酸臭便是意味着有食物停留在胃中,是宿食之意。若发出臭秽气者是胃热,发出腐臭气者,则多是牙疳或有内痈。若大便有酸臭味是肠中积热;稀薄而味薄者,则说明肠中有寒。小便色黄秽浊而带有臭气者,为温热下注;尿中有甜味者,可能已患上消渴症(糖尿病)。

问诊:“第一问寒热”。寒热用来辨别病情之表里虚实,如疾病初起怕冷发热,多属外感表证,怕冷明显偏于风寒,发热则偏于风热。若只发热不怕冷的,多为里热证,而只怕冷不发热的多为里寒证。

“第二问出汗”。汗可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

“第三问头身”。“头为诸阳之会”,又为脑髓之海,所以很多疾病都和头痛有关。发热怕冷、头痛不止的多为外感头痛;若侧头痛又名偏头痛多属血虚或内风;头痛又头晕,目赤和口苦多是肝胆有热有火;午后头痛,多为血虚;白天头痛,疲倦时更痛者多为阳虚;头重如被布包着的即多属湿重;全身酸痛发热怕冷为外感表证,单纯腰部酸痛多为肾虚;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时加重为风寒痹证;久病身痛,为气血不足。

“第四问便”。

“第五问饮食”。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口若为肝胆有热,口甜为脾有湿热,日淡多清水为胃寒,口酸为胃肠积滞,口咸为肾虚水泛。

“六问胸腹”。主要了解胸肋脘腹有否胀满与疼痛。胸为心肺所居,故胸痛多反映心肺的病变,而腹又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属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和胞宫、小腹两侧称少腹,为肝经所过。

“七问聋”。肝、肾与耳有着密切的关系,耳鸣如潮水声、风声的多为风热,如婵声多为阴虚,耳似鸣又似聋为肝经湿热,久聋多虚,突然聋多实。

“八问渴”。“九问旧病”。“十问因”。

中医四诊的“切诊”可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部分,前者是通过切脉,去判断病人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性质;后者则是通过手去按压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等。(图见下页)

如左手寸位代表心脏和小肠,关位代表肝和胆,尺位代表肾阴和膀胱;而右手寸位则代表肺和大肠,关位代表肝和胆,尺位代表肾阳和命门。因此每次切诊都只要同时按着寸位、关位和尺位,便可以一次过得知不同脏腑的变化。

脉象本有28种之多,但一般常见和常用的只有十多种。它们就是浮脉、沉脉、数脉、迟脉、滑脉、弦脉、虚脉、实脉、促脉、结脉和代脉等。

常见的脉象形态和临床意义浮脉浮脉主表证,轻按即得,重按反而弱,多见于感冒初起或急性发热性疾病。沉脉沉脉表示疾病已经加深而且已经入里,轻按不觉,重按才能感觉得到。数脉数脉每分钟跳动80次以上,脉搏跳动得很快多为热症燥症。迟脉迟即缓慢之意,脉搏跳动每分钟在60次以下。迟脉主寒、主阳虚。如寒邪、痰浊、淤血等阻遏气机或阳气不足等而引起的病症,多见此脉。妇女如见迟脉,多属子宫虚寒、胎气不固。滑脉滑即顺畅之意,脉搏跳动如盘走珠,往来流利,多见于食滞、痰饮和实热。妇女月经突然停止再加上滑脉那便可能已经怀孕。续表

常见的脉象形态和临床意义弦脉此种脉按上去硬而且直,如按琴弦一样,多见于实证和阴虚而阳较旺的病症。虚脉脉搏非常虚弱,无论重按或轻按皆有无力之感觉,多见于气血两虚等疾病。实脉无论轻按重按皆有力,脉搏来去俱盛者是实证,多见于高热或阳盛等症。促脉节律不齐而歇止的脉象,脉来快速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为促脉,多见于血淤气滞或阳热亢盛。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为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或寒痰淤血。代脉脉象像间歇但有一定规律者为代脉,多属脏气衰微。

§§第四章 中华文化与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在养生保健中顺适自然的必要性。我国传统医学及养生学认为,人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个小宇宙,宇宙中各种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也会对宇宙的各种变化有感应。

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雾露霜雪,以及四时节气交替所带来的风寒暑湿燥热等,对人的情绪及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认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顺应四时,通过修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服药保健不如通过调养心神进行形体修炼。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人们应该在身体没有得病的时候,通过保养和锻炼提高免疫能力,杜绝疾病的发生。清代著名医学家汪昂在《勿药元诠》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指出往往由于人们在病症明显时才去治疗,就好比口渴了才去凿井,战争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兵器,会使病情延误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这也是自黄帝以来所有医家与道家的养生观点。防微杜渐,预防为主也是现代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节气交换之际,气温变化大,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身体保养,对疾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年中太阳有两次直射在赤道上,分别为春分和秋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农业发展初期,由于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出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对季节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渐形成了节气的概念。春秋时已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随后逐渐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节气。定立春为阴历的正月节(节气),雨水为正月中(中气),依此类推。全年共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交替产生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冬季升高。人体的白细胞在冬季较高,12月份最高。人体的血小板在3—4月份较高,在8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元在冬、春季时低,并在气团活动及气压变化时出现波动。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元冬季低于夏季。人体内的血清蛋白、总蛋白数自冬至夏会减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人体的血容量会在冷气团、冷风后降低,受热后增加。人体的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在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

节气交替带来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对人身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其中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概括起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以从低地登上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液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这也叫高山反应。

同时,气压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主要是使人产生压抑情绪。例如,低气压下的阴雨和下雪天气,夏季雷雨前的高温湿闷天气,常使人抑郁不适。而当人感到压抑时,自律神经(植物神经)趋向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出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另外,月气压最低值与人口死亡高峰出现有密切关系,有学者研究了72个月的当月气压最低值,发现48小时内共出现死亡高峰64次,出现几率高达88.9%。

一年中的气候,随二十四节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有特点,根据节气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能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