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07

第7章 经络学说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每个脏腑都有一条经络相连接,共十二条正经,另外还有奇经八脉和络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着“经络系统”,它贯串于内脏四肢、五官七窍,助气血运行流畅至全身内外。所以对人体来说,无论内外表里,上下左右,经络系统都将人体内各个部位联成一种特殊的联系。

当经气通过穴位受到激发后,带动循行在经络上的经气,并将它推向端位或病位,使机体产生自我增强、抗邪和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经络理论中所说的“气至病所”,就是这个道理。不少人利用这个原理,运用按摩穴位或针灸穴位,来达到治疗或强身保健的目的。

阴阳的问题,要参照《内经》的内容,它最早提出阴阳乃天地万物和人体的纲领。后人更根据阳气和阴气的多少而推论出六经的命名,如阳明为阳气最盛,少阳则阳气较少,太阴为阴气最多,少阴则阴气最少,即阳分为阳明、太阳、少阳,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再将手足分成阴阳六经,并顺着脏腑的功能,配以每一条经脉一个脏或一个腑的名称,再通过经气的循环和推动,使脏腑之间有了交接和沟通的渠道,并因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使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而奠定了“脏腑属络”的理论。

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之关系及位置表

十二经脉手三阴手太阴肺经(前)

(里)手厥阴心包经(中)

手少阴心经(后)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前)

(表)手少阳三焦经(中)

手太阳小肠经(后)足三阴足太阴脾经(前)

(里)足厥阴肝经(中)

足少阴肾经(后)足三阳足阳明胃经(前)

(表)足少阳胆经(中)

足太阳膀胱经(后)经络学说中的经络分为十二经脉和十二络脉,而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主干,它以纵行为主,发布比较深层,故内属脏腑,后人更将它称之为十二正经,但也有别行于正经的支脉和别道奇行的奇经,故分别以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命名。至于十二络脉则是附于经脉而分支循行,并且位置较浅,在外联络于皮毛肢体。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分出横斜散布的络脉,如细小的为孙络,浮于体表的为浮络,还有联系着筋肉关节的十二经筋和浮络最有关系的十二皮部。整个人体的经络系统,如大网状分布,能到处伸展和兼顾。

奇经八脉位置及作用表

脉名位置及作用任脉循行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交会,能总督一身阴经,故称“阴经之海”。督脉循行背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及阳经交会,能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经之海”。带脉围腰一周,能约束纵行诸脉。阴跷脉从腹面循行上至眼目,下至下肢,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阖及下肢运动的功能。阳跷脉从背部循行,与阴跷脉前后相对,其基本功能亦与阴跷脉同。阴维脉从腹面循行,由下肢至喉头,有维系诸阴经之用。阳维脉从背部循行,由下肢至额前,有维系诸阳经之用。五、中医药的国际化

中医学说是一伟大的宝库,它拥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更维护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健康。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们要明白中国不是唯一使用草药的民族,如英国、法国、德国也有草药。日本于2004年还提出要重新请回中药女神。

被宠爱1000多年后又遭抛弃一个多世纪的中华瑰宝中医药,今天在日本终于实现了与历史的“第二次握手”。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正式给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恢复名誉”:《中医学概论》开始被规定列入全国80所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从2006年起作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开始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20多万当代的日本医生中,九成五以上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学”的“历史断层”,终于被新时代中医迸发的恒久魅力所“焊接”。

日本政府重新做出历史性抉择,也是被日本的现实给“逼”的。来自厚生劳动省的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日本国民医疗快速增长,去年已超过31兆日元,然而疾病的治愈率却未增长,基本徘徊在1/5左右。另一方面,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9%。不仅如此,去年底,日本百岁以上的老人总数已突破两人,老人平均寿命跃居世界之首。高龄化加上长寿化,带来了老人健康保健的医疗问题,令“清一色”西医师的日本各大医院束手无策,难以“对症下药”。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医疗难题,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找回抛弃了一个世纪的中医“女神”。

中医药教育的断层,造成目前约25万日本医生中95%以上没有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目前,日本虽有117种医生处方的汉方药、247种可由药剂师处方或自由购买的普通中成药,但医生只能在不知其所以然中开处方,这是影响目前中医药在日普及发展的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像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等少数医学研究中医药的科研水平,仍要较中国为高。日本民众对中药的喜爱和热情也在快速“升温”。中西医合璧,中医主导预防生活习惯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中医药将成为时代“新宠儿”。

地处日本列岛中心部的富山县最近提出官产学一体化,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中药特区规划。富山县集日本唯一的中药科学检证研究于一体,有重点中药开发试验和药品生产制造的“一条龙”体系,形成了一个可以迅速将中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市场化能力。

富山县医科学大学拥有日本独一无二的“和汉药研究所”,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汉药研究所还拥有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中草药标本及中成药开发资料馆,为药效解析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

传统中医药能否走进现代医学的国际舞台,日本是块试金石,也是一块标牌。日本中医学院院长韩晶岩医学博士对《亚洲周刊》表述了他的看法:中医药的国际化,应该向日本学习,即要加强并尽快实现其科学的数据性、实用有效性和方便性的研究与开拓。

中医药的国际化,首先要从“经验型”变成“科学型”。日本富山和汉药研究所附属药效解析中心主任药学博士小松胜子认为,现在中国的中医药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这对明治维新后走西洋医学、相信“科学数据”的日本来说,是个缺憾。为此,“我们近年来加强对中草药的遗传因子的科学测试,从根本上为中草药的免疫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制药厂开发对现代病有疗效的新的日本中药提供科学保证”。在日本,传统中药如果没有科学化,就不能实现市场化。

现为富山国际传统医学中心研究员的中国医生许风浩,直接参与了该中心多项中医药科学化、实用化和方便化的研究。他深有感触地对《亚洲周刊》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和财富”,特别是中医药在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病中,具有西医西药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种在科学化基础上呈现出的巨大应用化市场前景,实质上是中医应用市场国际化的历史契机。日本已经领先一步了,但愿中国在这个历史机遇中不要落后。

中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认识,例如疾病有寒性、热性之分,而药性亦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表、里、上、下的差异,而药性亦有升、降、浮、沉的区别;疾病发生在不同的脏腑经络,而药性也有因应不同脏腑经络的区分。

我们祖先对药物性能的认识,不是突然发现的,它是逐渐积累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但长期以来都对中医用药起着一定指导的作用。

中药有所谓“四气五味”,即指药物的性味,代表着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称为“气”。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中归纳出来的。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甘味的药多用于滋补、和中或缓急之用。

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所以一般带酸味的药,大都具有止汗、止泻的功用。

苦味药则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故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有苦味。

咸味则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五味以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但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为“淡附于甘”。涩味则有止汗、固精、止泻和止血作用,因与酸味作用相同,所以虽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昧。

升、降、浮、沉,即是四种药性,在临床上也作为用药的原则,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因此在治疗上就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