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06

第6章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经络为联系,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和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的学说,是中医整体观的理论基础。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囊、三焦。除五脏六腑外,还有奇恒之腑,是指脑、骨、髓、脉、女子胞(子宫)及胆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各自有生理功能。六腑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五脏的共性生理功能,主要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和神,以藏为主;六腑的共性生理功能,主要是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分别清浊、排除废物,以通为主。

五脏之间,由于经络的广泛联系而密切相关;而五脏与六腑之间亦相互联系,形成人体内六对重要的相配内脏,如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肝与胆、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五脏与体表各种组织亦相联系,如肺与皮毛、脾与肌肉、肝与筋(肌腱)、肾与骨骼、心与血脉。五脏又与五官及肛门、尿道相联系,如心与血脉,肝、肾与子宫,肾与骨、髓、脑。

脏腑学提出,经络在人体内起着广泛联系的重要作用,它将人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阴阳学说指出,人体外有阴阳、内有阴阳。在外,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五脏为阳,六腑为阴。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如脾有脾阴和脾阳,肾有肾阴和肾阳,并且相互依存、消长、转化及调节,以保持脏腑之内和脏腑之间的功能活动及相对平衡。

脏腑学说提出,人体内脏腑机能的变化,决定着它属阴或属阳,而不是阴阳发生了变化,才使脏腑机能引起变化。

脏腑学说应用,有两方面第一,诊治上的应用,中医诊病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即内外法、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而脏腑学说则是强调整体观。

人体阴阳属性表

类别阳阴人体部分表

上部黑

下部组织结构皮毛

六腑

卫筋骨

五脏

营病症表症

实症

热症里症

虚症

寒症脉象数脉

浮脉

滑脉

实脉迟脉

沉脉

涩脉

虚脉预防发病方面,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内经》中便提出在不同季节里,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起居方式,以维护人体内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达到抗御疾病的目的。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逆之则伤肝;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藏象学说”。“藏”,即指隐藏于人体内部的内脏;“象”就是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及内脏的生理、病理反映于外的现象,只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便可以知道。故“藏”为内,而“象”为外,两者密切关联。如通过观察筋、爪、目等的色泽形态、功能上的变化,可探测肝功能是否完好。

健康失常,首先出现的都是症状,都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一种异于平常状态的反映。

中医所重视的是证,证不同于症状,证是人体在接受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脏腑功能、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被破坏后的一种表现,是人体一种生理失常的状态,这可以从人体的症状、脉象、舌苔等方面表现出来。根据中国医学理论,可以分为六经辨证的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或是温病辨证的卫生证、营分证、血分证;又或是脏腑证的阴虚证、温热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