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扇子比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歌舞就是它愉悦身心的主要方式。
《宋书·乐知》云:“夫歌者,固乐之始也。咏歌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舞又歌之次。”由此可见,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有喜怒哀乐,必歌之、舞之、乐之,而手中也必有一扇,招之、摇之。扇子在歌、舞、乐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缺之不可。
歌扇,歌扇,有歌便有扇。古代人唱歌往往要扇子来帮忙。
我国汉唐时代就出现扇舞,如汉代的《巴渝舞女舞》,唐朝的《霓裳羽衣舞》,表演时檀板笃笃,银筝款款,佳人姝丽掩扇轻歌曼舞,风韵婀娜,楚楚动人。
元代乐舞一如宋代,也有定制。到了清代,典制大备。
到了近代,中国华北、东北民间曾流行“画扇面调”。基本结构是五句成一乐段,反复吟唱。
现代以扇作道具的舞蹈更是数不胜数。如海峡两岸流行的《采茶扑蝶》、《茉莉花》等,都展现了扇舞的优美神韵。特别是由舞蹈家陈爱莲主演的《春江花月夜》,扇子的运用真是别具匠心。扇子因人而有灵气,人借扇传情表意,人在扇中,扇又在人中,人扇融为一体了。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扇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所用扇子多种多样,一般多用折叠式的“彩扇”,鲜艳夺目,收放自如。秧歌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一般舞蹈者都扮成各种人物,执扇子、彩绸、手帕等道具而舞。河北的“沧州落子”,以河北完县为中心的地区流传的“平地跷”,陕西的“洛川老秧歌”,山西“吕梁秧歌”,山西原平、定襄一带的“风秧歌”,演时或男或女单人舞扇,或男女对扇,各因地方而异。
民间歌舞小品,也与扇子有缘。
汉族人爱扇、玩扇又舞扇,朝鲜族人在这方面也一点不逊色。他们能歌善舞,而“扇子舞”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民族扇舞是质朴的,现代扇舞是浪漫而热烈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向阳》的扇子舞,河北民间舞蹈《茉莉花》、湖南的《闹元宵》都突出了扇子的舞姿。
近年电视音乐节目《漓江韵》,歌、乐、舞三位一体,美丽少女,素衣长裙,双手执蓝白二色交融的薄雾般纱扇,轻盈舞于漓江竹筏之上。
扇子走上大雅之堂,步入体育场馆,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型团体操中焕发英姿。扇子在歌声舞曲中找到了灵感,集聚了人气。
在中外戏曲史上作为道具之一的扇子,并不一定用来拂暑、扇风、纳凉。常常是作为装饰品并对人物的风度、神态起衬托作用。
中国浙闽地区有一个奇特的古老剧种叫“扇戏”,又称“扇允”。所谓“扇戏”是表演者用两把特别的大折扇,柄作上盖,一柄作舞台。
“扇子功”是戏曲“做”功中的一门基本功。不会“扇子功”,就无法完成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扇子到了评弹演员手里也不逊色。
东北的“二人转”讲究“说、唱、做、舞、绝”五功,这“绝”指的就是耍扇子、耍手帕。
没有戏曲艺术时,人类就已经有了扇子;有了戏曲艺术之后,扇子便为之增光添彩。
扇子的欢乐是歌舞和戏曲,歌舞和戏曲的精彩不能没有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