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风尚习俗。“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扇子对我国人民的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甚至文学艺术欣赏等都有很深的影响。
1.对婚丧嫁娶的影响
扇子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复杂之后,便要在扇子身上打上这样那样的印记。
如果要考证“却扇之夕”婚俗的由来,可以上溯到人类远古时代。唐李《独异志》记载:远古人类遭遇大洪水时,世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人类不绝,只好兄妹成婚,彼此灵魂受到谴责,就编成扇,自遮颜面。从此,后世有人娶新娘时,就袭用此法,长此以往,成为一种婚俗。
扇子做嫁妆,扇子也会用到婚礼的仪式上。仪仗扇本是帝王出巡时专用,以示威仪,但到了晚清之后,老百姓也要过一把瘾。
魏晋南北朝时代,凡有人停丧在家要立“凶门”,避免人误入。“凶门”的立法是在宅第大门外立木框,然后用白布在木框上扎成门的形状,这有点像后世树的丧事牌楼。因为烦琐破费大,到了晋成帝咸康七年诏令禁止。以后“凶门”也不立,改作“表以素扇”,告知四邻家有丧事。“素扇”即“白扇子”,门口挂白扇表示停丧在家,还有的挂一把破芭蕉扇,门边挂一束白纸条,也能昭示众人。
2.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古代,扇子送人是礼貌,是关心,是尊重。而到了近代,扇子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带有贬义或恶意的成分。
北京是首善之区,常领风气之先。当时京城芭蕉扇的使用十分普通,朴实敦厚的民风,时时给人送来凉意。
民风是纯朴的,平民百姓又是富于生活智慧的。他们往往能借扇喻事,表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果说扇子上绘制吉祥图案是百姓比较直露、也比较简单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在扇子上勾画山水人物、草木虫鱼,则是一种含畜、高雅的时尚了。大家里手在方寸地上泼墨挥毫,文人雅士点评赏玩,而且可以“人必数扇,且辗转乞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一时成为社会时尚。
山东博物馆现藏一件当时木版印刷的扇面,反映当时山东淄川农民刘德培率众起义的场面。
时至今日,扇面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旅游文化热,厂家打着旅游牌,推出“旅游扇”。它既有纪念意义,上面的旅游景点图又有宣传地方文化、引导游人参观的作用。虽然装潢、制用不可同日而语,但扇面装饰、宣传美化生活的习俗是一脉相承的。
扇面画少不了题辞。扇面画是吉祥如意一类的图案,题辞也少不了醒世嘉言。这些题辞同样会间接地反映时代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文人的雅趣是“清风徐来”,世人自勉“艺无止境”,平民祈祷“家和万事兴”……
元代陆泳《吴下田家志》就载有当时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家谚“夏九九歌”。“夏九九歌”中有“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话。早年我国民间流传的歌谣里有这么一句“……五月龙舟下河坝,六月扇子手中拿”反映了百姓对生活的热望。
3.对文学作品创作欣赏的影响
文学名著因扇子的加盟而更加生动传神,扇子则借文艺作品更加广为流传,艺术生命得以延续。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包括武侠作品中,许多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扇子。扇中见性格,扇中见故事,扇中见情趣,这对作家创作、读者欣赏习惯的影响是巨大的。试想如果诸葛亮手中没有那把羽扇,他那智慧化身的形象将大受影响。如果《红楼梦》中没有“宝钗扑蝶”的扇子,“晴雯撕扇”的扇子,《西游记》中没有孙悟空向牛魔王借“芭蕉扇”的情节,故事的吸引力也将大减。
扇子也影响到人们对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欣赏。试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主要人物手中都有一把折扇,它既是剑侠儒雅飘逸的象征,也是致人死命的武器,扇子和剑侠结合,便在它文静的外表下透露出侠气。
中国文人的理想是既要儒雅飘逸,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治国安邦;又要身怀绝技,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塑造“懦”、“侠”合于一身的典型,成为许多作家的制作的指导思想,这样的侠客、剑客也最受读者欢迎。
武侠活在武侠小说中。华罗庚曾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小说样式之一。在所有的中国文学样式中,只有武侠小说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中国特性,它就像中国的绘画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