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106

第106章 中西音乐史纲

(一)中华音乐史

1.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了十八支骨笛,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支七孔笛可奏出《小白菜》这样的典调。据科学鉴定,此骨笛至少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古今往来,许多哲人曾探讨过关于音乐起源的课题,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至今仍未有完满的答案。总体来说,有“劳动说”、“精神说”、“巫术说”、“异性求爱说”、“模仿说”和“信号说”等观点。

2.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音乐教育:西周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许多生活方面的礼节仪式都配合有音乐。为了实施礼乐制度,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专门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从事其他音乐事务。春秋时期,学术不移,许多儒者兴办私学,其中以孔子最为著名,他按周代形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设课,音乐课由他自己担任教师。

音乐理论:这一时期流行三种音阶,即五声音阶、七声性雅乐、燕乐音阶。

3.秦汉时期音乐

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记谱方面出现了文字谱;第二,律学方面,汉代的京房根据三分损益法提出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这样音高更为精确,但因其繁琐没被后人采用。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东西方的音乐文化也开始交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歌舞伎乐的交流。第二,乐器、乐曲的交流。

5.隋唐五代时期音乐

音乐家:万宝常,隋代音乐家,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音乐天赋很高。李隆基,即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人文色彩的帝王,尤擅长音乐,天赋很高,精通多种乐器。白居易,唐代大诗人,音乐评论家。五岁作诗,八岁通晓声韵。白居易有自己独创的音乐思想,论著有《复乐古器古曲》。他的评论多采用诗的形式。据统计,他描写与音乐有关的诗有100多首,其中以《琵琶行》最具有代表性。

6.宋元时期音乐

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宋代城市规模空前庞大,都城汴京人口达百万,各种娱乐、表演场所也相继发展起来。

戏曲音乐:我国戏曲艺术远在先秦时就开始萌芽,至宋代,戏曲的发展分成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

7.明清时期音乐

戏曲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四大声腔。元末,北方杂剧日渐衰落,南方的南戏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派生出许多声腔。第二,出现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的文人戏剧音乐家。第三,京剧的形成。清代中期,北京是全国戏班荟萃的地方。1790年,乾隆诏令“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与其他剧种相互交流,逐渐演变成京剧,并取代了昆曲,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器乐的发展:(1)古琴艺术;(2)琵琶艺术;(3)民间器乐合奏。

8.建国前时期音乐

传统音乐的发展: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传统音乐发展很快,趋向职业化与半职业化。大量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吸取新的因素而得到充分发展。

声乐的发展:(1)群众歌曲;(2)独唱歌曲;(3)合唱歌曲;(4)电影戏曲歌曲。

器乐的发展:近代器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和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是将中国民间音乐纳入高等音乐学府课程的第一人。

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在20世纪初主要表现在兴办了一系列的专业音乐学校。

(二)西方音乐史

1.古希腊音乐:音乐理论、乐器、悲剧艺术。

2.中世纪音乐:宗教音乐、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世俗音乐的发展、14世纪的“新艺术”。

3.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勃第乐派、佛莱芒乐派、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宗教音乐的改革、世俗音乐的兴盛。

4.巴洛克时期音乐:意大利歌剧、法国的歌剧、清唱剧、受难曲、康塔塔、巴赫与享德尔。

5.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6.浪漫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约翰·斯特劳斯等。

7.民族乐派的兴起与繁荣:自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欧、北欧及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19世纪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有肖邦、李斯特和柴科夫斯基等。

8.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是普契尼、斯克里亚宾等。

9.印象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三、音乐与健康的关系

据记载,古埃及把音乐当做一种自然药物,并介绍了音乐治病的事例。其实最早使音乐治病的并不只是古埃及,还有伟大的中华民族。

《礼记》中的《乐记》写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说,音乐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发人的感情,能移风移俗。《乐记》中还写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咩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一)和谐悦耳的音乐为什么有健身的作用呢?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生理作用。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人在生病时,器官的振动频率就会发生改变,而音乐通过本身的声波振动,可以纠正病变器官的频率使之谐调,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大自然有四季交替,昼夜更迭,潮汐涨落,月圆月缺,而人也有自身的生物节律,呼吸、脉搏、工作休息、早起晚睡等等。而很多音乐节律恰是从人类的生物节律抽象出来的。有学者试验发现,每分钟60次左右的音乐节奏,与健康人的正常生理节奏产生“共振”,能够使人保持身心平衡,血脉、呼吸平衡,既不兴奋,也不抑制,是调养身体的最佳节奏。催眠曲为什么会起到催眠的作用呢?是因为音乐节奏慢于每分钟60次,起到抑制、迟缓人的生理节奏的作用。而迪斯科音乐的节奏,正好比人的正常脉搏快1倍左右,同时又运用了脉搏一强一弱、呼吸一张一弛的双拍子节奏,这种持续不断的快速音乐节律,使人的脉搏不由自主地加快,使机体生物活动物质被激发起来,所以感情也就随之兴奋起来。

其二是心理效应。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使人排除杂念,全神凝聚于乐曲之中,缓解紧张的情绪,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脏和躯体,加强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降压、止痛作用。欢快、昂扬的乐曲可以使大脑神经细胞更加兴奋,消除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的心理。舒缓、平静的乐曲,可以使头痛、头晕、疲劳、多思善虑、失眠健忘的人得到良好的治疗。相反,紧张恐怖的乐曲、刺耳的和声、疯狂的节奏,对人的神经系统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情绪不安,血压升高,烦躁易怒,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

科研人员还发现,放声歌唱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美国一个研究中心考查了20多名年龄在28—65岁之间的歌手的心脏和肺部功能,并和另一些平时不常唱歌的年轻人的心脏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歌手的胸壁肌肉的肌力更强,心脏泵血能力更好。尽管这些歌手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但他们的肺部通气功能却比一般人强,心率也较一般人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叫唐纳德.阿特拉斯,在汇编35名著名交响乐队指挥名人的事迹时,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73.4岁(均为男性),而美国当时男人的平均寿命是68.5岁。

音乐之所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它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人指出,音乐对于健康的促进,主要着眼于人的整体和整个生活环境的调节。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还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音乐有无穷的魅力,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种年龄的人们所接受,是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有神奇的感染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和形容的。因此,它能冲破国界,冲破民族的界限,表达人类相同的感受,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引起共鸣,从而进行心灵上的感应和相互交流。音乐给老年人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尤为突出:

1.音乐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情趣;

2.音乐能调节老年人的情绪;

3.音乐能改善老年人的环境;

4.音乐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参加体育娱乐活动。

(二)音乐能治病

音乐能调节人的心理、生理和情绪等,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这方面的道理和实践已为很多人了解,但是,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能治病,就鲜为人知了。其实,音乐能治病,早就被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所注意了。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乐论》一书中就已有说明,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作用。从目前国内外临床实践资料表明,音乐在治疗神经性疾病、高血压、溃疡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在小儿科、牙科和妇产科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针对各种疾病的“音乐处方”也纷纷出现。

音乐的构成也称为音乐的表现手段,主要有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速度和力度、和声、音色、调式、调性、音区、复调等等。

音乐的语言比较抽象,它是音乐艺术借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表现手段的总称。音乐形象,它同音乐语言一样,也是比较抽象的。

按演出的方式不同,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声乐按演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和合唱。按发音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

器乐的种类和体裁很多,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特点,适合于表现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按演奏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交响曲、协奏曲、进行曲、组曲、舞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等等。

音乐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既可以增添老年人生活情趣,又通过音乐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别是对情绪进行调节,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指出,并非任何音乐对老年人都是有益的。

现根据比较流行的音乐“处方”,针对不同人不同心境下的不同需要,作些介绍,供有兴趣的老年朋友选用。

用于催眠曲的,可选一些轻松、舒缓的摇篮曲、小夜曲等等。

用于消除疲劳的,可选一些轻松欢快的乐曲、舞曲等。

用于排解焦躁不安情绪的,可以选一些抒情优美、深沉涵蓄的乐曲。

用于排除忧郁的,可以选一些欢快的、热情奔放的乐曲、舞曲等。

用于舒心和振奋精神的,可以选一些欢快的、热情奔放的乐曲、舞曲。

(三)唱歌与长寿

古今中外,唱歌这种休闲娱乐活动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乐论·乐象》篇说:“歌,咏其声也……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当今,国际上风行的现代群众性歌唱活动——卡拉0K也是人们力求以唱歌形式获得精神愉悦、调节消极情绪的娱乐行为。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悠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歌曲,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能调动起积极向上的健康情趣,并借此抒发情感,排遣烦恼,释放内心的压抑。

老年人经常唱不同类型的歌,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帮助:

1.随着歌词呈现喜怒哀乐表情时,等于是在运动脸部肌肉,可维持皮肤的弹性。

2.偏低音的歌曲,可使老年人的血压稳定。

3.拉长音的歌曲,可消除精神压力,其血液中的精神紧张激素会逐渐减少。

4.轻松愉快的歌曲,还可使肥胖的老年人减肥。

5.默记歌词可防止老年痴呆症等。

有专家根据音乐对人体的生物和心理效应,分别为患者有不同疾病者开出了一个音乐治疗的“药方”,这里介绍给读者。

食欲不振的人,听《欢乐舞曲》、《花好月圆》,可以促使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帮助食物消化。

噪声。噪声影响听力是众所周知的,但科学研究表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强噪音还会妨碍人的食物消化,影响消化腺和胃肠的蠕动,使胃液减少,导致胃肠器官慢性病变。家庭的噪音源是电冰箱、空调器等电器设备。城市及闹市区噪音最大。

医学研究还表明,噪音会使视觉功能发生异常的变化,影响视力。噪音在85分贝时,视力清晰度恢复到稳定状态至少要1个小时。有人对80名工人调查表明,噪音在80分贝时,红、蓝、白色视野缩小的占64%。可见,减少噪音源,对保护视力非常重要。

振动。在美国曾发现这样一桩怪事:一条高速公路两旁的树木莫明其妙地死去了。开始人们都以为是汽车废气所致,以后经调查研究才真相大白。原来是过往车辆的振动破坏了树根与土壤的接触。植物怕振动,人类是否也怕振动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2亿听力残疾人,我国约有2700万人有听力障碍,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

声音来源于物体发出的声波。“声”字的含义比较宽,任何物体发出的声波传入人耳都可以称为“声”,如雷声、雨声、歌声、鸟鸣声、虎啸声。“音”一般只表示乐音,即按一定的音阶组织排列而成的声音,特别是指乐器的演奏。所以在古代有一种说法,“知音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者”。说明了“声”和“音”的关系:“声”是各种声音的总称,“音”是乐音的专称。为此噪声就不能说成是噪音。

音乐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有效辅助手段。其机制是:通过音乐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使血压正常、肌肉放松、脉搏放慢,从而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舒畅,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达到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不同的音乐可以唤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只有柔和、轻松、优美、欢快的音乐,才能使人精神振作,陶冶人的心灵。反之,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只能使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对身心有害无益。

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因为音乐有着它自己的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而不同速度、节拍和旋律的音乐,通过听觉神经传达大脑,可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的新的兴奋区,而使大脑皮层原来的兴奋区得到休息,当然就会感到疲劳消除了。同时,音乐的频率、节奏传入人体以后,正好与身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配合,就会引起共鸣反应。就好像光线能透入人体吸收一样,音响也能透入人体被吸收,从而激发人体内贮存的潜能,使人体原有的能量动员起来,由静态变成动态。节奏鲜明强烈的音乐能振奋人心,使心跳加快,肌肉绷紧;而节奏变化少、旋律缓慢、轻悠的音乐,对人起一种松弛和催眠的作用。另外,音乐还可以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使人能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音乐对呼吸系统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比如引吭高歌时,乐曲的节拍能使肺部扩张、胸部肌肉兴奋、肺活量增加;音乐也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使胃肠蠕动增强且有规律,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欲;音乐还能使血脉通畅,防止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许多音乐家都是长寿的。

音乐对人的情绪有明显的感染力,这是大家都有体验的。当我们听到轻松愉快的音乐时,会忘却身上的疲劳而觉得心旷神怡;听到哀乐时,则觉得压抑、悲伤,在进行曲中行进时,能精神抖擞,有昂首阔步去争取胜利的信心;作体操时有音乐伴奏,随着高扬的旋律,使人增加了健康美好的感受。相反地,当听到杂乱的噪声时,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不安。

近代神经生理学证明,音乐确能直接影响大脑边缘叶和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如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等的变化,可对人体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情绪及降血压等作用。目前,英、美、日等国的很多医院,都采用音乐治疗法。如每天饭后听三次音乐,以治疗神经性胃炎;让高血压病人听轻松、抒情的音乐,以降低血压;让受惊吓的病人听柔和乐曲,以减缓其紧张感。英国剑桥大学口腔治疗室曾用音乐代替麻醉药,成功地为200名患者拔了牙。瑞典的医学研究者证明,对老人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能推迟大脑的衰老,唤回失去的记忆。南斯拉夫已使用音乐来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意大利的孔帕洛医生通过研究认为:巴赫的音乐能够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乐能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病,舒伯特的音乐能帮助入眠,亨德尔的音乐能解除失恋和感情上的痛苦。

实验证明:清晨,以选用舒伯特和肖邦的钢琴、小提琴独奏、协奏曲和室内乐曲为宜,也可选用其他中速、柔和、抒情的乐曲;早、中、晚三顿饭之间,以选用亨德尔、巴赫或斯特劳斯的凯旋曲、弥撒曲、进行曲或圆舞曲为宜,因为这些音乐有助于增强信心,兴奋精神和提高竞技能力;晚饭后,宜选用较随便、轻快、活泼的音乐小品;临睡前,选用各种摇篮曲和慢速度的乐曲催眠,效果明显。因此,培养对音乐的爱好,不仅可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增进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