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107

第107章 音乐与创造

专家们经过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脑长于语言、推理、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右脑长于音乐、色彩、图像、空间位置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左脑工作时右脑休息,右脑活跃时左脑安宁,加强右脑的机能无异于提高左脑的工作效率。因为人脑的神经元在对灵感、幻想的音乐信息进行交换时,会诱发许多以前曾被抑制的脑神经元参与活动,从而引发潜意识慢慢向显意识沟通,扩大想像力,深化观察力,增强创造力。因此科学家们把创造灵感归功于音乐,认为音乐是人们通向创造成功之路的一座智慧的金桥。

世界著名的日本发明大王中松一郎,56岁时就已获得2360项发明专利,他被称为尚在人间的“爱迪生”。中松一郎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用音乐声波来为自己的发明创造做功,先播放音乐,然后是门德尔松乐曲,最后播放交响乐。他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发明方案。中松一郎用音乐帮助思考发明方案的习惯,使得他平均每年能获得63项发明。

(一)音乐与科学

音乐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科技中的许多学科门类。如音律的计算离不开数字;乐器的制造离不开设计、材料、冶炼、机械、化学等学科;声乐又与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节奏有人称为音乐的灵魂,而天文、建筑已将它“移植”过去;和谐乃音乐之特征,却早已为物理、数学所引申;泛音、共鸣、黄金分割等物理、数学理论则已普遍运用于音乐领域。至于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色彩音乐与计算、录音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得更加密切。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数学家巴比特把音乐原理与数学、电子技术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电子音乐和序列音乐,被称为唯理性科学作曲家。

与巴比特相反,反理性、偶然音乐作曲家翰·凯奇,把建筑学、生物学、电学等实验科学融合进音乐创作,发明了“特别装配钢琴”,他作了以东方思想为核心的偶然音乐,成为当代具影响的实验科学家。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是,欧洲著名电子音乐中心大都在科研机构而不在艺术部门,俄罗斯第一个色彩音乐试验成功单位并不是音乐学院而是航空学院。由此可见,音乐与科学不但客观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现象,而是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论证了“音乐里有科学,科学里有音乐”和“科学越发达,音乐越繁荣”这一神秘的真理。

(二)音乐与哲学

音乐与哲学两者都属于社会科学。音乐是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它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现和音乐欣赏三个方面。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音乐如何反映现实,怎样反映现实,特别是音乐艺术的审美关系,它所要解决的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性质、特征、起源、发展和各种体系,以及音乐的自身本质、表现手法、发展规律、音乐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美的本质和标准等问题。

因此,充分剖析音乐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的特殊性,以及不断深入研究音乐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是学习音乐、认识世界、了解音乐、改变世界所承担的必然任务。

(三)音乐与文学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基础,形象化地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文学是以文字为记述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视觉艺术的文学,两者均需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启发、情感理想的体验、富有哲理的概括,才能使音乐、文学与情感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学习和赞赏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

文学水平的高低、音乐知识的多少与欣赏音乐的深与浅是成正比的,因为音乐作品有古今中外之分,题材涉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经典名著、民俗风情等。

如对唐诗有了解的人,容易理解法国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对我国楚汉战争有研究的人,容易听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等。

当然,音乐也不是什么深奥、神秘的东西,只要是有听觉、思维正常的人,不仅可以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而且还可以从音乐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

(四)音乐与名人

在中国,名人们历来重视音乐。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把“乐”放在总课程的第二位,而且还最先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伟大教育思想。

明代大科学家朱载育,既是精通多种学科的科学家,又是音乐史上创立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家。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倡导“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科学家中,李四光、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钱伟长等,对音乐都很有研究,很有兴趣。更不可思议的是,毕业于理工科院校的赵元任、青主、马可、张肖虎等,还是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在西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幼时被认为是个迟钝儿,功课经常不及格,但通过学习小提琴、钢琴,使他产生了求知的渴望,是音乐启迪了他的创造灵感,培养了他的超凡的想像力。

化学家居里夫人、物理学家普朗克等都是高水平的钢琴演奏者,开尔芬的小号吹得很棒。特别是鲍罗丁,他既是一位化学教授、博士,又是俄罗斯音乐史上著名的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有趣的是在他死后,墓碑上一面刻着他发明的化学公式,一面是他创作的音乐主题。

恩格斯曾指出:“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因此,不可否认,名人的音乐爱好,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通向成名之路,起到了极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五)音乐与发达国家

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发达国家除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较快外,音乐也是非常普及和繁荣的。其奥秘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出色的音乐天才,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懂得音乐艺术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企业家等建设国家的开拓者。

德国是一个充满着音乐美的发达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有喜爱音乐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被世界称之为杰出的“音乐之父”巴赫、“音乐之母”享德尔、“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标题音乐家”门德尔松、“音乐评论家”舒曼、“歌剧创始人”瓦格拉等最著名的音乐家,还有1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据统计,全德国有50%的人每周至少听8小时音乐,有些青年学生每周收听20小时音乐,有10%的人参加各种音乐社团活动,35%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人会演奏某种乐器,不喜爱音乐的人仅占全德国的l%。

日本是19世纪末以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大国。日本之所以发展迅猛,除了抓住了国内外各种机遇外,据说是因为在70多年前,自实施了《铃木教学法》、《山叶音乐教育体系》以来,为全日本培养了数百万名懂得音乐技能与音乐思维的公民,这些公民带着音乐思维“细胞”,进入了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与行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这是“音乐教育”所起的巨大的隐形作用。爱因斯坦就说过:“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

美国是众所周知的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强国,在全美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里早已被法定,要学习音乐。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明确规定: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360个学分中,包括72个学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美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是“通才”式的教育,这种“通才”式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地进行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即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从事音乐、体育、政治、经济等活动。

如美国的耶鲁大学的音乐活动就非常丰富,在每周举行的周末音乐会上,除有学生表演的独唱、重唱、重奏、合唱外,还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型交响乐。他们表演的节目水平在美国也堪称一流。特别是还能经常性地看到学生在午间进餐时表演的舞蹈、音乐和魔术,学生们三五成群,就地表演,十分活跃。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增加创造灵感。”